时乐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乐濛

西藏一直以来都是令许多人向往的神奇和美丽的地方,然而、自古以来,因为地势险峻、高山大川阻隔了它与外界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前,从拉萨到青海西宁或四川成都往返一次,靠人畜驮,就需要半年到1年时间。

1950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西藏。遵照党中央、毛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指示,解放军指战员们和藏族同胞一起艰苦奋斗、排除万难,在世界屋脊上修通了全长达4360余千米的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

青藏公路、川藏公路通车后,现代化交通运输取代了千百年来的人背畜驮,使得拉萨到西宁或者成都的时间都只需数天。但在修路的过程中,解放军战士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以十八军官兵修筑川藏公路为例,4年间、2000公里的道路上,4963名战士牺牲。

1951年夏天,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在副政委魏风的率领下,到地势险峻的二郎山一带慰问筑路部队。男高音歌唱演员孙蘸白被指战员们的豪情壮志和英雄事迹深深感动后,忽然想起大合唱《千里跃进大别山》中《盼望红军快回家》的一段歌词,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大呀么大别山,满山是茶花。青山绿水好风光,遍地是庄稼……”

时乐濛和总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乐濛和总理
时乐濛(中)、牛畅(左一)等在大别山看望老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乐濛(中)、牛畅(左一)等在大别山看望老乡

孙蘸白边唱边想,如果把这首曲子填上修筑川藏公路的内容,一定会受到筑路指战员的欢迎。于是,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魏风。魏风一听,觉得这是个好主意,就把填词的任务交给了洛水(祝一明)。洛水将歌词写好后,孙蘸白经过一个晚上的练习,第二天就登台演唱了这首歌曲。

孙蘸白深情的演唱鼓舞了官兵们的士气,赢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在官兵们的一再要求下,他一连唱了3遍才走下舞台。这个大合唱的作曲者是时乐濛,重新填词的歌曲就是《歌唱二郎山》。

时乐濛,原名流海。1916年1月24日生于河南省伊川县酒后村,自幼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对河南豫剧、越调、曲剧、平调、二夹弦、坠子等民间戏曲、曲艺有浓厚的兴趣。1939年初到延安后,师从于冼星海、吕骥、向隅等人。后长期在部队从事音乐工作,历任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等。

时乐濛的许多作品都可谓家喻户晓。《红军战士想念毛主席》是最经典的红歌之一,在2011年3月8日《人民网》举办的第一期“最受人民喜爱的红歌”中名列第四(前三首分别为“东方红”“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

这首歌创作的背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被迫长征。革命的前途在哪里?前进的方向在哪里?此时的红军战士,想起第一二三次反围剿在毛泽东领导下的连战连捷……

《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也是一首和西藏有关的大合唱,50年代曾轰动一时。在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的征途中,解放军官兵为将支援物资尽快运往拉萨,顶风寒、战恶浪,排除重重艰险,越过大渡河;这首合唱歌颂的就是解放军官兵们的大无畏战斗精神。曲子是时乐濛与罗宗贤合作的、词作者是魏风。

年轻的时乐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的时乐濛
时乐濛和妻子王利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乐濛和妻子王利军
时乐濛和妻子王利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乐濛和妻子王利军

《花溪水》又名《清清的花溪水》,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在1979年拍摄的影片《柳暗花明》的插曲,优美动听、曾风靡一时。歌中的花溪位于贵阳南郊17公里,溪水明净,蜿蜒流淌,溪畔碧草繁木,青山倒映,四季芬芳,是一幅天然的田园风光。

《花溪水》演唱者是李谷一。李谷一演唱的电影《泪痕》的插曲《心中的玫瑰》,则是时乐濛和陆祖龙合作的曲子,乔羽作词。

时乐濛为电影《探亲记》写的插曲《社会主义放光芒》,也很受人们喜欢;这首歌曲的词作者是桑夫和谢添。

时乐濛,2008年6月16日在北京逝世,值其忌日,特以此小文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