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红得发紫的杨梅又在水果店里占据了C位,这种产于江南的夏季佳果形似乒乓、色如丹顶,外表有箭镞状的颗粒,一看到它,人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外形相似的荔枝来。宋代诗人董嗣杲在《杨梅坞》中就曾描述杨梅果子挂在枝头成球成串的样子“累累疑与荔枝同”。同时期的诗人释祖可也有类似的比较,说它“色比泸南荔枝深”,确实如此,杨梅本来就是越成熟颜色越深,先是鲜红,后是深红,有些品种的杨梅甚至会红得发紫、发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若单以颜色而论,古人好像更喜欢用“鹤顶红”一词来喻杨梅——所谓“鹤顶红”,指的就是丹顶鹤头顶的那一抹红色,因其鲜红显眼,故此得名。类似的诗句有很多,如“摘来鹤顶珠犹湿,点出龙睛泪未乾”,以鹤顶、龙睛来比喻杨梅,一喻其色,二喻其形;又如“不羡南州锦荔枝,鹤头猩血正红滋”,以鹤顶、猩血来形容杨梅色泽红艳,以荔枝作比赞其味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说杨梅的滋味,因其甜中带酸的特点和葡萄、荔枝颇有相似之处,所以诗人们也都习惯于将二者和杨梅相比。如之前提到的诗人释祖可就对杨梅的味道赞不绝口,认为其“味方河朔葡萄重”——河朔的葡萄固然美味,但相较起来,杨梅在口感和甜度上要更胜一个级别。而类似于这种味觉上的PK,更常见的是将杨梅和荔枝放在一块,典型的有宋代余萼舒的《杨梅》诗:“若使太真知此味,荔支应不到长安。”诗中的“太真”是杨贵妃的号,这里化用的是“一骑红尘妃子笑”的典故,大意是说,如果当年杨贵妃要是尝到了杨梅的味道,那八百里加急送去长安的,就不是荔枝而是杨梅了。杨梅的味道究竟有啥特点?诗人方岳的两句诗应该是说到了点子上:“众口但便甜似蜜,宁知奇处是微酸。”——成熟的杨梅果甘甜如蜜,但又不是单纯的甜,是那种蜜甜中透着一股子沁人心脾的酸、酸又反过来丰富了甜的口感层次的滋味,可意会却难以言传,一句话,好吃得说不出来。

那么杨梅又有哪些吃法呢?最简单、最直接的,自然是边摘边吃,或用清水简单冲洗后食用,比如孟夫子就曾用自家产的杨梅来待客:裴司士来访,孟浩然让厨子准备了香喷喷的黄粱米饭和炖鸡肉,还让小儿子现摘杨梅给客人佐酒,“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吃的就是一个新鲜。更讲究些的,是用杨梅蘸着吴盐吃,有诗为证——李白在《梁园吟》中写道:“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李白途经梁园,当地的朋友设宴款待,其中就有“玉盘杨梅”——盘上先放置冰块,再码上洗净的杨梅,上面撒一层雪白的吴盐,吃的时候,蘸着吴盐大嚼杨梅,别有一番滋味。据说这吴盐产自古江淮一带,味淡而鲜,是盐中的上品,杨梅渍盐或在盐水里浸泡一会儿,除却杀菌驱虫的功效,还能抑酸增甜,提升杨梅等酸性水果的口感和风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梅还有两种较另类的吃法是做成粽子馅和杨梅烧酒。南朝诗人徐君茜曾写诗曰:“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这里的杨梅馅应该指的是杨梅干或杨梅肉酱,毕竟杨梅果期短且极难保鲜,做成梅干或果酱既易于贮存,也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杨梅酸甜可口的风味。基于同样的道理,古人也曾尝试着将新鲜杨梅浸泡在白酒里、加入冰糖调味再密封起来,做成色香味俱佳的杨梅烧酒,用于自饮或待客。比如汉代学者东方朔在《林邑记》中就记录了一款叫做“梅香酎”的杨梅烧酒:“林邑山杨梅,其大如杯碗,青时极酸,既红味如崖蜜,以酿酒,号梅香酎。”据说“梅香酎”因为量少难得,很是珍贵,只有家里来了贵客,当地人才会拿出来招待,小酌几杯;而如今南方的有些地区依旧保留了浸泡“杨梅烧酒”用来待客、以示敬重和亲密的风俗习惯。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com,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作者:项 伟

编辑:张 理

责编:廖且为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