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章节请点下面阅读:

《战辽东》的主题是写明末辽东的战事,大约为3到5天更新一次。整体字在15到20万字之间。

山海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海关

战辽东(19):倔强的袁崇焕

辽东经略高第想要将关外的人马退回山海关内,放弃关外重金打造的城池堡垒,遭到军中多人反对,而有一个人的反对尤其激烈,此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祖籍为广东东莞,落籍于广西藤县。袁崇焕年幼时,好谈论军事。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终于通过会试,并在殿试中以三甲第四十名中了进士,这个进士名次不算太高,总名次第一百一十名,所以并没能够在京做官,而是在第二年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县令任上,他常常与一名曾在辽东参战的老兵讨论军事。

天启二年(1622),袁崇焕到北京接受大计,这是朝廷举行的三年一次对外官的考核。在接受考核之后,以“边才”自诩的袁崇焕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等待考核结果,而是在最寒冷的日子里,单骑出山海关前线进行考察。经过20天的考察,他回到北京,他的此次行动在同僚中引起轰动,因为此时辽东局势的一坏再坏,官员们无不畏之如虎,而袁崇焕竟然主动到前线考察。

因为这件事,御史江日彩、候恂等人就注意到了袁崇焕,就向兵部推荐了他。

兵部官员们就当面对袁崇焕进行了考核,询问了一大堆关于辽东军务的事情,由于袁崇焕整天都在琢磨这件事,并且有前线考察的经历,所以皆对答如流,其甚至豪言:“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也就是说有足够的军队和后勤保障,他一人就可以率领大军守住辽东。

兵部对其表现很是满意,在二月二十六日任命其为六品的兵部职方司主事,这个职位主要是负责对军中功过的考察、赏罚、抚恤等事,很显然,兵部想让袁崇焕先锻炼下一下,并没有给他前线的岗位。但此时辽东的局势瞬息万变,正在此时,也就是天启二年(1622年)一月二十二日,明军大败于努尔哈赤,重镇广宁丢失,辽东经略熊廷弼和辽东巡抚王化贞率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山海关,关外土地尽失。

局势如此紧张,兵部也不锻炼袁崇焕了,三天后,在二月二十八日升袁崇焕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让他辅佐原任辽东兵备道阎鸣泰守山海关。

此时的局势极为紧张,努尔哈赤大军随时都有有可能进攻山海关,而蒙古也乘火打劫占领辽西大片土地。辽东经略王在晋派袁崇焕去广宁前屯卫召集流民,袁崇焕则向其请求以7000人驻守前屯卫,被王在晋拒绝。其实王在晋也很欣赏袁崇焕的胆略,称其“胆魄称雄,志力并娇”,还感叹而今像袁崇焕这样的官员能有几人!七月,王在晋即提拔袁崇焕为宁前兵备佥事。袁崇焕感激于王在晋的提拔,但二人很快因为意见不同而起了冲突。

当时,明军虽然从辽东溃败,但仍有许多辽民不愿意离开土生土长的家乡,所以就啸聚山林,召集辽民与后金作斗争,其中的代表就是十三山的10万难民,他们聚集在一起反抗后金,后金军遂发大军围困,十三山的难民就向山海关的明军求救。王在晋害怕被后金军围点打援,拒不发救兵,而袁崇焕力主救援,袁崇焕的计划是派5千人驻扎在宁远,宁远距离十三山只有200里,可以相机而动,但王在晋毕竟官职更大,否决了袁崇焕的意见。最终十三山的10万难民被后金军击败,只有6000人逃回了山海关。

在当时的防御规划上,王在晋主张在山海关修重关,袁崇焕主张守宁远,袁崇焕和王在晋的矛盾进一步激发。袁崇焕直接给首辅叶向高多次写信,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朝廷派遣大学士孙承宗前来处理此事。关于孙承宗在山海关的事迹,前文有描述,此处不再复述。最终的结果是王在晋去职,而由孙承宗负责守辽,而孙承宗也采纳了袁崇焕的意见,加强宁远的防守。

但袁崇焕却与孙承宗之间也产生了一次大的冲突。

天启二年(1622)十月,辽东巡抚阎鸣泰让袁崇焕去检阅新募集的士兵,袁崇焕竟然擅自杀了守备莫大功营中两名私雇顶替者,这一举动差点引起了军中的兵变。孙承宗知道此时之后继位冒火,怒斥袁崇焕在事前不请命,杀了士兵也不上报情况,差点引起兵变这件事也不报告。袁崇焕在此事上明显处理欠妥当,他虽然俯首谢罪,但却仍然拒绝报告事情的具体情况。从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袁崇焕专断、倔强的性格,也正是这样的性格让他敢于和王在晋硬碰硬,敢于越级给首辅写信,也有了后来的种种独断专行的事情发生,这是他性格的悲剧。袁崇焕这样的性格成就了他日后卓越的军功,也为后来他的死埋下伏笔。

孙承宗并没有因为此事处理袁崇焕,而是让他担任宁前兵备道,与满桂等人驻守宁远。当时后金军忙于迁都和稳定夺取土地上的局势,并没有南下进攻。袁崇焕在宁远站稳了脚跟,便建议孙承宗进一步把防线往前推进,从宁远推进到锦州、右屯卫。孙承宗拒绝了袁崇焕的提议,并对袁崇焕讲了一段话:

凡兵在先定本谋。定在进,凡守皆进;定在守,凡进皆守。

孙承宗的意思很清楚,就是要稳扎稳打,切勿冒进,如果盲目向前推进,到时候粮饷跟不上,后金军大举来攻,岂不是败多胜少。

由此看来,孙承宗确实是有独到见解的。

可惜的是,孙承宗遭到了阉党的攻击,因为柳河之败损失了400人,就被多人弹劾。天启五年,孙承宗选择上疏致仕,由魏忠贤安排自己的心腹高第接任辽东经略一职。孙承宗对于袁崇焕来讲亦师亦友,也是袁崇焕少有能够敬佩的人物,他的离去,是明军的一重大损失。

还有一件事也让袁崇焕心潮难平。

就在三个月前,袁崇焕得知熊廷弼被杀,传首九边。熊廷弼的首级一定送到了宁远城,袁崇焕看到故人的头颅,心情可想而知。袁崇焕当初在监军山海关之时与熊廷弼有过一面之缘,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这其实并不意外,两位都有大才,而且都是极其倔强之人,遇见与自己脾性相近的人,难免惺惺相惜。所以袁崇焕得知熊廷弼被杀之后,写了几首诗,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太息弓藏狗又烹,狐悲兔死最关情。

家贫罄尽身难赎,贿赂公行杀有名。

脱帻愤深檀道济,爰书冤及魏元成。

备遭惨毒缘何事,想为登坛善将兵。

很显然,袁崇焕认为熊廷弼是被冤枉的。

孙承宗致仕,熊廷弼被杀,这两位都曾经是辽东的风云人物,但都已经成为过往云烟,现在的辽东,需要一位新的领军人物,来主导辽东。

高第到任之后,即下令收缩防守,放弃关外据点和城池。这一荒谬的做法意味着明军四年来在山海关外所有心血全部打了水漂,因此立即遭到了很多文臣武将的反对,这其中反对得最激烈的就是袁崇焕。但高第不听从任何建议,固执己见。袁崇焕则同样以强硬的姿态反击高第,他说:宁前道当与宁前为存亡,如撤宁前兵,宁前道必不入,独卧孤城以当虏耳!

袁崇焕拒不执行命令,高第也拿他没有办法,只好下令撤走锦州、右屯卫、大凌河城、小凌河城、松山、杏山、塔山的守具,把城中的军民全数撤入山海关之中,丢弃粮谷10多万石,许多不愿意入关的百姓被强迫前行,以至哭声震天,民怨四起。

而袁崇焕此时率领万人孤独的守在宁远,此时的宁远城像被抛弃的孤儿一样,孤悬在山海关外200里处。

而此时,四年未动的后金军此时开始南下。

天启六年(1626)正月十四日,在后金军最喜欢的作战时间,努尔哈赤亲率六万大军攻明。十六日,师次东昌堡。十七日,兵渡辽河。后金军人马众多,大军行于旷野:南至海岸,北越广宁大路,前后如流,首尾不见,旌旗剑戟如林。

一场恶战就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