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6月16日消息(记者刘晓祺 见习记者邵玉琴)内蒙古的非遗犹如散落在草原大漠中的绚丽花朵熠熠生辉。它们融入于千回百转的悠扬歌声里,一日三餐的餐食里,农牧民经年累月的劳作里,草原人民平凡幸福的生活场景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非遗脑阁表演(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6月15日,内蒙古北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在呼和浩特市开展。300位传承人带着匠心佳作惊艳现场,2600余件(套)非遗作品、文创产品集中亮相。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不到三分钟,一幅虎虎生威、形态传神的老虎剪纸作品在段建珺手里跃然而生。

“在剪纸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细节,不能太锋利,要胖乎乎的,这样才能衬托出猛虎的威严和可爱。”在农家大炕前,慕名而来的剪纸爱好者围拢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新生态剪纸艺术大师段建珺身边,观摩民间剪纸技艺,感悟剪纸的神韵和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建珺演示剪纸精髓(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传承千年的剪纸艺术来源于乡土民间,浓缩着中华儿女生活智慧和真实的生活场景。四十多年来,扎根内蒙古乡野的段建珺将中国北方剪纸技艺挖掘得炉火纯青。

掐丝珐琅艺术是传统国粹景泰蓝技艺,而来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的市级非遗传承人田玉娟将该工艺发挥得淋漓尽致。

不同颜色的细铜丝经一把小刀、一管胶水粘贴在打好底样的画框里,精美绝伦的祥云图案便在灵巧的指尖延展开来。

田玉娟告诉记者,掐丝珐琅作品在制作中,需要先设计线稿,然后起稿打底、掐丝、点蓝,最后进行抛光处理,共十几道步骤。该工艺运用水墨画、中国画以及油画等表现手法,在平面上进行创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掐丝珐琅传承人田玉娟的《龙凤呈祥》作品(央广网发 受访者供图)

田玉娟说,在国潮兴起的大环境下,掐丝珐琅工艺制作要更接地气。她尝试制作了手机壳、茶器套装、圆盘摆件、茶壶、杯垫、挂屏、耳饰等系列文创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展示销售,受到国内外顾客青睐。

她表示,今后会在作品素材、功能应用、审美风格、材料工艺上进一步创新,创作出更多反映内蒙古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的掐丝珐琅作品,让“深在闺中人不知”的非遗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在内蒙古大地,活跃着一大批“北方绣娘”,她们用灵巧的双手传承千年的草原文化,织就岁月变迁下的壮美北疆

内蒙古刺绣东西部地区种类有别,样式各异。在内蒙古非遗展示现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鄂尔多斯刺绣、科尔沁刺绣、乌拉特刺绣、达斡尔刺绣、翁牛特刺绣、契丹刺绣格外惹眼。

在展厅里,一件蓝色刺绣龙袍引发记者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乌云其木格展示她的刺绣作品(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这件龙袍价值18万元,耗时两年才制作完成。”来自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非遗文化传承人乌云其木格告诉记者,她出生于蒙绣世家,外婆和母亲是当地有名的“绣娘”。因从小受家庭熏陶,她格外喜欢刺绣。

乌云其木格的刺绣风格传承了外婆和母亲的古老蒙古族制作工艺的精细华丽,却不乏大胆创新,体现民族服饰的大气与实用,深受大众喜爱。

一把泥土捏出大千世界。在匠人手下,生活就是艺术的创作工坊。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的阿拉腾其木格是乌拉特泥塑的第三代传承人,至今已从事泥塑非遗技艺25年。在她手中,红泥经过不断揉捏、塑形、雕刻,最终变成一件件精美生动的泥塑艺术品。2018年,乌拉特泥塑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拉腾其木格捏制泥塑(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这是一对正在较劲儿的红驼,从设计到制作用了半年时间。”阿拉腾其木格指着展区一对用红泥土做成的骆驼告诉记者,乌拉特后旗是“红驼之乡”,境内拥有连绵的草原与戈壁,也有着“沙漠之舟”骆驼。作为牧民,她的泥塑素材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动植物及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

在非遗展上,记者看到了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的面塑、年画、皮画、布贴画、毡画、版画、灯笼、草编等手工艺制作以及展示草原游牧文化的蒙古象棋、马鞍、辔头、马镫、缰绳、奶制品制作技艺及民歌、乐器等非遗项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鄂温克族传统毛皮手工艺品太阳花挂件(央广网见习记者 邵玉琴 摄)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记忆,记录着穿越时空的历史变迁,是文化脉络相传的活态展示。内蒙古非遗资源富集,底蕴深厚,是北疆文化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也是北疆文化的生动阐释。

“盘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激活创造性转化去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能赋予其时代价值、赋能地方经济增长。”非遗展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遗产精品展旨在让人们触摸到内蒙古大地有形、有感、有效的文化脉搏,增强北疆文化自信。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