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哈密,可以品尝到品种丰富的水产品。哈密本地产的鱼、虾、螃蟹等水产品甚至远销外地。2023年,由于新疆海鲜驰名全国,“吃海鲜,谢左公”成为网络热梗。

而在140多年前,哈密本地不产任何水产,仅有沙鳅,长不过二寸,哈密人的餐桌上也没有鱼。想吃鱼,几乎不可能。

哈密人工养鱼始于清代光绪初年。湘军出关时,左宗棠命士兵从内地收鲫鱼、鳝鱼苗百担,用木桶装盛,一人一挑,一站一息,运到哈密后放进河沟、池塘,不几年,鳝鱼鲫鱼便遍及哈密水域。后人称这些鱼为左公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志稿》中关于左公鱼的记载。

清宣统三年(1911年),天津人温支英路过哈密,在日记中写道:“午间与折少兰兄,应黄仲江明府之招,席间有鲫鱼,鲜美异常,西北一带珍贵之品也。”

民国6年(1917年),著名学者、教育家谢彬到哈密,在哈密的苏巴什湖里看到湖水清澈,游鱼可数,有很多鳝鱼、鲫鱼和水鸭。他在《新疆游记》中写道:“副将军冯柱臣设筵,肴中有鲫鱼,种为左文襄西征时所带来,闻尚有鳝鱼,亦湘种,而为新疆向来所不产者,土人以为蛇,恒不食。”

 《新疆日报》1941年12月12日报道《繁荣的哈密区》中称:鳝鱼是哈密的特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疆日报》1941年12月12日报道《繁荣的哈密区》中称:鳝鱼是哈密的特产。

《新疆日报》1941年在一篇关于哈密的新闻报道中称:哈密“副产品以甜瓜出名,水族赖以鳝鱼为著名的特产”。

左公命人带给哈密的黄鳝,还催生出一名生物学家。新疆师范大学教授、“北鲵之母”王秀玲,小时候家住哈密泉水地村,村里的池塘泉水汩汩,黄鳝畅游其中,引发了王秀玲对生物学的兴趣。1994年,她专门写论文研究哈密黄鳝。经过科学研究,“哈密产黄鳝与湖南产黄鳝两者染色体数目和类型完全相同” 这说明:“一百多年来,该种黄鳝已完全适应了当地的生态条件。”更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左公给哈密人送鱼的历史。

( 参考资料:《新疆志稿》《新疆游记》(谢彬)、《听园西疆杂述诗》)

来源 | 哈密市左宗棠文化研学馆

编辑|雷慧

责编 | 赵春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