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刘思睿 范文慧

央广网重庆6月17日消息(记者白刁尹)近日,重庆市迎来了四川美术学院“开放的六月”艺术游2024毕业作品展。这场展览集结了众多学生的优秀作品,向市民们展示了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和活力。作为一项传统艺术展览活动,“开放的六月”已逐渐成为艺术爱好者们关注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观众在观赏作品(央广网发 范文慧 摄)

流逝的20年和永恒的艺术品

6月10日下午四点,尽管是毕业展开放的最后一天,但前来参观的队伍几乎望不到尽头。此次展览涵盖了传统绘画、雕塑、书法、数字媒体艺术等多个领域,充分展现了毕业生们对艺术的热爱与不懈追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展出的毕业生作品(央广网发 范文慧 摄)

四川美术学院大二学生白小舟在看完黄角坪校区的20周年回顾展后,特意前来大学城校区继续参观。他表示,不想错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希望通过观展能够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

今年的展览不仅包含了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毕业作品,还特别增设了20周年回顾展板块,回顾了学院过去二十年的经典作品。周巧是专门来支持朋友的作品,在观展后也被不少创意作品打动,“今年的展览相比往年更加多元和大胆,现代化的元素更加丰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冲击力。”

创意无界之作品的N种表达

本次展览还展出了许多跨界创意作品,如肖乙沫创作的《已知x和y旁有z,z里有x和y》。她利用3D扫描和打印技术,将多个石膏娃娃设计、堆叠、塑造成“大卫”这个被大众熟知的雕塑形象,巧妙地把大众和艺术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数字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发展。而这件作品也被观众亲切地称为“卡通大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观众称为“卡通大卫”的毕业作品(央广网发 范文慧 摄)

另一件引人注目的作品是王雷声创作的《将进酒》,“因为我平时喜欢喝酒,一想到酒,就想到了李白。”他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创作了李白醉酒的七个动态雕塑,引发观众对古诗的共鸣。

此外,本次展览还体现了个人兴趣与国家战略需求的结合。许多作品紧扣时代主题,反映了社会热点和国家发展需求,如太空探索、环保议题等,展示了青年艺术家对社会责任和担当的认识和追求。

网络为艺术架起的沟通桥梁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正成为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观众纷纷将艺术品的照片或与艺术品的合影分享至社交媒体,引发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和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品介绍旁边的二维码(央广网发 范文慧 摄)

不仅如此,许多创作者还在展品介绍旁边张贴了社交媒体账号的二维码,观众可以扫描进入并了解作品背后的构思、灵感来源等信息。这一举措让更多人有机会深入了解艺术作品,也促进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直接交流。《现象之外》的创作者陈彧哲向记者透露,“有网友就通过小红书给我留言,说很喜欢我的作品,让我也印点作品周边。”

据不完全统计,自5月27日开展以来,已有超过25万人次的观众走进展馆,沉浸式体验艺术带来的震撼。如今,“开放的六月”不仅是一个展示学院师生创作成果的平台,更成为推动重庆乃至全国艺术交流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每年的六月,人们都会走进四川美术学院,共同见证新一代艺术创作者们的才华与激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