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这辈子天不怕地不怕,最害怕的恐怕就是他老爹朱元璋复活,每每从梦中惊醒,都是朱元璋带着朱允文来找他兴师问罪的样子。恐怕朱棣也很好奇,自己为了大明一辈子鞠躬尽瘁,到底能不能还上当时篡位欠老朱家的孽?或者说这个不孝不剃的罪名他是一辈子都洗不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以“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由发动“靖难之役”。同年,由于朱元璋晚年猜忌功臣,功臣名将基本上被杀完了,建文帝只能派老将耿炳文率军30万讨伐朱棣,先锋一万人全部战死,耿炳文大败;

建文帝再次派李景隆率军50万出征朱棣,李景隆也是连战连败;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军渡江,直指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朱棣随即率军进入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同年,燕王朱棣在南京称帝即位,史称明成祖、因年号永乐,也称永乐大帝,虽然这段反叛史看起来势如破竹荡气回肠,却也成了朱棣一辈子也抹不去的污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他很快就开创了明朝的第二个盛世“永乐盛世”。而朱棣“永乐大帝”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刻在历史中,印刻在后世人的脑海中。朱棣的一生,功绩有编修《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肃贪,迁都,打蒙古,开万里国土,这都是惠及千古的事情。朱棣是唯一可以和朱元璋相提并论的皇帝。至于后世如何评价,就交给后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这一把年纪了还想着打仗,真的是苦了这大明是老百姓。自从靖难之役后朱棣就落下个心病,总觉得自己对不起老爹朱元璋,对不起大明的百姓,所以自从登基开始,就呕心沥血为了大明工作。那么,朱棣这么拼命,是不想面对过去呢?还是真的为江山社稷着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年战争以后,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朱棣居然还打赢了。以一藩之力,击败了朱允炆全国大军,可见朱允炆有多废了,德不配位必有灾殃,没了朱棣造反,这天下朱允文照样也是守不住的。就在洪武二十五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去世了,朱标在临死前说了一句话“杀我者,悔也”

很多人认为太子朱标死了,最大的受益者便是朱元璋的二儿子朱樉,因此秦王朱樉有很大的杀人动机,并且朱标去世前曾到过朱樉的封地西安。有人说,朱棣既然想造反,为何不直接造朱标的反?绕这么大一圈他不累吗?事实上,朱棣很想当皇帝,但他并不是很想造反。他在北平就藩之后,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想的只是每天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以及如何让自己的日子过得舒心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就算朱棣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进军皇城,想当皇帝,一来别人也猜不到,二来本身这件事也无可厚非,因为清君侧不违法也不犯罪,但造反不一样,造反风险很大,不成功便成刀下魂,不如等朱允文先按耐不住,自己好有理由组队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棣的功大于过

建文帝的去向俨然成为朱棣心头上的一根刺,而因为朱棣发动政变,地位不正,群臣不服。朱棣的继位合法性始终是为后世人所诟病的,而这也成为了他自己本身最大的一个心病。古代王朝中,皇位更替以“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为正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朱棣也并非一时头脑发热去篡位夺权的,即位后他也算为大明的方方面面考虑周到。继位之后,开始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把不少藩王贬为庶人。设立监察机构,恢复锦衣卫,强化专制统治。然后,把原先的国都,从应天迁到现在的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拓展了朝贡体系,在下西洋的过程展示政治和军事的优势,加强了国际上的联系,所以说朱棣生来就是当皇帝的命,只是他天命不可违,让他好几次错过太子的选择,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