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认为,要远离那些不爱说话的人。

总是不声不响,那就是城府很深,随时可能暗中攻击别人,记住别人的丑陋;隐藏了很多信息,逐步孤立身边的人;摆出瞧不起人的样子,令人难受。似乎这就是远离的理由。

认真分析一番,不爱说话的人,是另有原因的,也有很多的优势,值得大家学习。

那些话多的人,才真正要远离,免得人家惹祸了,你也要跟着背锅。

不爱说话,也不喜欢合群的人,优势有以下几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不爱说话,是看透不说透。

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自己动手,自己动脚,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这是我们实验工作的最高原则。”

不认真观察,就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并且,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在观察,结论也是不一样的,还分不清,到底谁是对的。

或许,一件事本身就有很多的答案。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段,对一件事的判断,也是不同的。

不爱说话的人,早已明白“观察的局限性、人的思维限制”,因而坚持用倾听的方式来对待别人,通过别人的言行举止,透过现象看本质。

看到了事情的真相之后,也不说什么,还存在观察不够全面,开口说话会和别人产生冲突的问题。

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的母亲李氏,有一次被儿媳问:“鱼汤好喝吗?”

李氏说:“好喝。”然后就不再多说了。

原来,儿媳让家仆送鱼汤给婆婆,家仆却自己喝完了。婆婆知道了一切,却装糊涂,避免了家庭的争吵。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的社交规则,在很多场合,是能用的。

02

不爱说话,是烂人烂事,不去理会。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被司马昭看中了。

司马昭派人去阮籍家谈亲事,想通过联姻的方式,改变关系。

阮籍听了这件事之后,立马进入醉酒的状态,站不稳,说不出话。连续喝醉了两个月。

最后,司马昭不再谈及联姻的事情。

很多的事情,不说不做不理会,自然就没事了。

你不信,看到脾气暴躁的人,唠叨几句,立马就惹出了火气;遇到路怒症的人,你按喇叭,都会引发一场争斗;遇到喜欢计较的人,你开口说什么,他都会秋后算账。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人群里,什么烂事都有可能发生,你又不能完全把群丢掉,因此选择不说话,非常明智。

不开口,人家就不知道你的态度、真实意图,不会卷入别人的纷争,自然就保护了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不爱说话,是讨厌一个人,却不透露。

三国时的嵇康,放荡不羁,一心要过隐居生活。

可是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透露了自己厌恶司马 家族夺取曹魏政权的想法,导致司马昭很不愉快。

他的打铁的时候,对于慕名而来的钟会,爱理不理,导致钟会受冷几个小时。钟会离开时,嵇康却问一句:“为什么而来呀。”

把当朝的权贵都得罪了,嵇康最后被问斩,也就不奇怪了。

讨厌一个人,不要说出来,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

《被讨厌的勇气》里说:“不用辛苦地活在别人的期待里。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有人讨厌你,正是你行驶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针过日子的标记。”

让别人讨厌自己,也让自己讨厌别人,但是不要透露什么,保持原有的 生活方式不变。也就相安无事了。

厌恶的话,很真实,但是也很扎心。无形之中,就表达了自己的“站队”,形成了对立面。

聪明的人,做人很委婉,对于讨厌的人,也会保持微笑。

真的不必用恶毒的言语攻击人。你说恶毒的话,其实是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04

不爱说话,也会在群里,却随时可以离开。

在很多聚会上,你会发现一个事实:一些人提前离席而去。

这些人离开的时候,你也许都没有发现。他们是不会大张旗鼓地和大家打招呼的。

不招摇自己,那就可以迅速吃饭,然后尽快离席。你要是夸夸其谈,引起大家的注意,还陷入了喝酒的场合,就无法脱身了。

人,合群不合群,是相对的概念。

有的人,分明是一个人走路,但是他老想着去应酬,也很害怕孤单,因此他仍旧是合群的人。

有的人,在人群里混,但是默默无闻,并且随时可以离开,也不怕被孤独,因而他还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高手是那些自由合群,也自由退群的人,不会因为某个群体而困住自己。

遇到不合适的群,要离开的群,自然就话少了,因为“话不投机半句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贝里尼提出一个“唤醒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空间逐渐缩小时,其唤醒水平随之上升。

当个人活动空间缩小使之感到不便或困难时,人就很容易产生暴躁、不安,甚至攻击他人。

因此,我们要习惯不合群,在群处的时候,也要抱着“不合群”的心态,减少外界对自己的干扰。最好是,学会享受孤独,也坦然面对被人孤立。

一个人越是不爱说话,不太合群,越能保持头脑清醒,观察者的身份强过参与者的身份。

高质量的独处,好过低质量的社交,多半是大隐隐于市。

古人云:“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从今往后,少说话,少烦恼,群处独处都很通透。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