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即使不正常,也是很正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剪了一个难看的发型,必须戴着帽子——这是容貌焦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上海交通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导师谢斌上台第一句话就让台下读者会心地笑出了声。

戴着帽子上台的谢斌 施晨露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戴着帽子上台的谢斌 施晨露摄

当焦虑成为当下社会的“常见病”“高发病”,怎样才能“放飞”焦虑?由格致出版社出版的《“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办首发分享会。当天,会场里的椅子加了一排又一排,足见读者对这一话题的关注度。

现场读者 主办方提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场读者 主办方提供

告别焦虑还是与焦虑共存

“职场人士、白领、学生……很多人的生活状态很‘卷’。‘卷’背后,主要的情绪状态或行为状态可能就是焦虑。”谢斌感慨,近年来,无论是社会意义上的所谓焦虑,还是临床定义上的焦虑障碍,都变得更为常见。选择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办新书首发式,正是为了向全社会传递一个信息——焦虑并不可怕。

“你觉得焦虑可以告别吗?”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宣传科科长、主任医师乔颖的这个提问,活动嘉宾、自媒体作家格十三回答:“或许可以短暂地告别焦虑,但长久来看,我们需要的是‘与焦虑共存’。”

格十三(左)、乔颖现场对话。施晨露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十三(左)、乔颖现场对话。施晨露摄

乔颖谈到,人有“喜、怒、哀、乐、悲、恐、惊”七种情绪,很多人认为只有喜(乐)是好的,但实际上,科学家指出,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情绪都是人类需要的,“想永远告别焦虑是不现实的,同时也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格十三补充,如果只关注自己的缺陷或差的一面,只看到别人好的那一面,很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你总是觉得身边的人都比你过得好,看到别人的时候总是把他那些亮点放大,把他们美好的生活无限放大。然后,看自己的时候就会开始不满,并陷入焦虑。”

从健康到幸福感

职场,是焦虑的来源之一。“到了40岁,发现自己在职场不被需要了?”乔颖分享了一个朋友的故事,因为觉得自己像又贵又没用的“职场奢侈品”而焦虑不已,严重失眠、脱发,这位已是高管的朋友主动寻求医疗帮助。“作为医务工作者,可以做的是陪伴和协助。在一段时间用药后,他的症状缓解了。有一天,他跟我说,自己想通了:年资高、薪水高是事实,做不了‘不吃草的千里马’,要做‘吃草的万里马’。”

“人生为什么有这么多焦虑存在?”格十三认为,焦虑的产生背后,是关于人生终极意义的拷问。“你活着为了什么?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为了幸福。”她分享,自己也曾经历过一段严重的产后焦虑乃至抑郁,重新投入生活、投入工作,反而缓解了焦虑。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感,不和他人比较生活方式——有人因为积极而幸福,有人需要休息一下,“没有对错”。

活动中,“600号”文创被嘉宾和读者时不时提及。文创走红让“600号”的形象变得更加温和可亲,不可否认的是,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依然存在。格十三感慨,小时候,“600号”是一个有贬义的代名词,如今,虽然这种歧视已经减轻,但依然有人对用药就医感到羞耻。她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鼓励大家,当你感到生活失控、需要帮助时,应该积极向医生寻求帮助,“不要觉得自己不正常,即使不正常,也是很正常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2019年,全球约3亿人患有焦虑障碍,占全球人口约4%,是所有精神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在越来越多人被焦虑所困扰时,“600号”专家团队编写《“600号”疗愈手册:告别焦虑》一书,既是帮助公众应对焦虑开出的“处方”,也是科学、医学和出版等各领域人士为缓解社会焦虑共同做出的努力。

“过去,我们的目标是健康,现在,越来越讲‘幸福感’。过去,我们面对的是患者,现在,更多地称为来访者——10位来访者中可能有8、9位遇到的是情绪问题,达不到疾病诊断的那条线。”乔颖说,“看到自己的焦虑,愿意触碰焦虑,承认自己需要帮助”,本身就是值得鼓励的。

正如钢琴家孔祥东推荐这本书时所写,“真正困住我们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臆想中对自己一遍遍的负面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