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国内首次系统整理出版的大英博物馆馆藏敦煌艺术品的著作《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这是大英博物馆首次于中国国内正式授权。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主编,敦煌研究院专家解读。该书以超大8开规格出版,图书尺寸为420mm*288mm,重4公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

《藏经洞敦煌艺术精品(大英博物馆)》收入103幅代表性的敦煌艺术精品,涵盖唐、五代、北宋时期佛教绘画,内容包含五大主题:一是说法图、经变画;二是佛像、佛传;三是菩萨像;四是天王、力士、高僧;五是曼荼罗及其他。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对每件作品的内容、释文、风格特点、艺术成就进行了详细解说,吸取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对多件作品提出了创新性见解,对敦煌学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敦煌女儿樊锦诗作序推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树下说法图》(局部)

首都师范大学燕京人文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名誉会长郝春文评价,“大英博物馆收藏的说法图、经变画、佛传画、佛像和菩萨像等,是古代敦煌艺术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书首次向国内读者刊布了其中103幅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并附有专家解说。这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对研究唐宋绘画艺术史的演变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树下说法图》

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表示,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这样高清的图片形式展示大英博物馆的藏经洞艺术品,更出彩的是,本书是由敦煌研究院的专家把这些图像对着洞窟做了一次非常好的解说。这些图像的内涵和整个的敦煌石窟艺术、壁画艺术是一体的,两者反映的时代的思潮、技术手法、图像内涵,是一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刚力士像》(局部)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为该书撰写前言《英藏敦煌画艺术》,分三部分扼要介绍了藏经洞的发现及文物的流失;敦煌画的调查与研究;敦煌画的内容与艺术。

在前言的小结部分,赵声良写道——

“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中保存了数量可观的唐朝至宋朝期间绢本、纸本绘画作品,内容十分丰富,艺术价值极高。对于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来说,藏经洞出土的绘画不论是主题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都是同时期石窟壁画的重要补充。一些佛教内容,壁画中出现较少,而绢画中保存了较多的作品,如炽盛光佛图、地藏菩萨与十王经变等。还有一些经变画虽然在石窟壁画中已有非常丰富的表现,但同一主题的经变画,在绢画中往往有不同于壁画的表现特点:或对内容的选择重点不同,或在画面构成方面有所创新,如观无量寿经变、维摩诘经变、观音经变等。从大型经变画、尊像画到人物、山水等绘画的技法和风格特征均可与敦煌壁画艺术互证,使我们对这一时期中国绘画艺术的历史演变和风格成就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中国绘画在唐朝和唐以前主要以壁画为载体,南北朝至隋唐那些著名画家的作品均是绘于殿堂和寺院墙壁上。随着时代的变迁,古代的殿堂、寺院建筑大多湮灭,使我们无法得知当时的绘画状况。而五代以后,绢本、纸本的绘画逐渐成了主流,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古代绘画,主要也是唐代之后的作品。唐代后期至五代时期,可以说是中国绘画的一个重要转折期。绢本、纸本绘画由于材质上与壁画差异较大,其表现技法、风格特点也有很大的不同,从这个意义上看,藏经洞出土的绢本、纸本绘画无疑为我们提供了绢本、纸本绘画与壁画相关联的重要资料。通过与敦煌壁画相比较,我们可以探讨古代画家对壁画和纸本、绢本绘画的不同技法和处理方法,从而了解这一重要阶段绘画史演变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