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周
摘要:本号之前有文章介绍了太平天国的官制,今天来说说太平天国的爵位。在十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光王爵就封了2700多个,除了王爵以外,还有八大爵位等级。“王爷遍地走,丞相多如狗”成了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号之前有文章介绍了太平天国的官制,今天来说说太平天国的爵位。在十多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光王爵就封了2700多个,除了王爵以外,还有八大爵位等级。“王爷遍地走,丞相多如狗”成了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
1850年7月(道光三十年六月),洪秀全下令“拜上帝会”会众前往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团营。所谓“团营”,就是今天军事术语上的“集结”。当然,“拜上帝会”的“团营”并不是单纯军事上的集结,因为前往金田村的不仅有作战人员,还有很多随军行动的眷属。
1851年1月111日(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日),正是洪秀全三十八岁的生日,当天洪秀全正式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史称“金田起义”。
1851年3月23日(咸丰元年二月二十一日),洪秀全在广西武宣县东乡称“天王”。作为太平天国的最高领袖,之所以不称帝而称王,是因为“帝”只能是上帝专用。同时,封杨秀清为左辅正军师,领中军主将;萧朝贵为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冯云山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韦昌辉为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石达开为左军主将。不过,这五军主将不是爵位,而是官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1年9月25日(咸丰元年闰八月一日),太平军攻占广西永安州(今广西蒙山县),这是太平军金田起义后占领的第一座城市。同年12月17日(咸丰元年十月二十五日),洪秀全在永安州下诏封王,封杨秀清为东王(称九千岁),萧朝贵为西王(称八千岁),冯云山为南王(称七千岁),韦昌辉为北王(称六千岁),石达开位翼王(称五千岁)。
这五人是太平天国第一批封王的,也被称为“首义五王”,这五人正式爵位名称分别是:
圣神风、禾乃师赎病主左辅正军师东王杨秀清
圣神雨、右弼又正军师西王萧朝贵
圣神云、前导副军师南王冯云山
圣神雷、后护又副军师北王韦昌辉
圣神电、左军主将翼王石达开
在首义五王中,东王杨秀清的地位最高,有节制诸王的权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3年10月(咸丰三年九月),太平洋攻占南京(改称天京)半年后,洪秀全又在王爵之下增设侯爵,第一批封侯爵的有:秦日纲为顶天侯,林凤祥为靖胡侯,李开芳为定胡侯,吉文元为平胡侯,胡以晃为护国侯。
1854年5月,秦日纲晋封为燕王,6月胡以晃晋封为豫王,这样秦日纲和胡以晃两人就成了太平天国第二批封王爵的,不过燕王和豫王,虽然也是王爵,但相比首义五王还是要低了一级。
需要说明的是,太平天国的王爵都是世袭罔替,也就是子子孙孙都是王爵。而在中国古代,除非特别在分封诏谕中注明“世袭罔替”,一般都是一代降一级,例如王爵的儿子袭爵就是侯爵,侯爵的儿子袭爵就是伯爵,以此类推。
1855年1月,因作战失利,秦日纲、胡以晃被革去王爵,改封为顶天燕、护天豫。这样,太平天国在王爵之下又增设了“燕”和“豫”两个等级。于是,太平天国的爵位就成了王、燕、豫、侯四级。直到这时,太平天国的封爵还是比较正常的,获得爵位的人数也不是很多。
但是1856年“天京事变”之后,比较重要的将领和官员都陆续获得了爵位,原本只有十几人的侯爵队伍迅速膨胀。此外,燕爵和豫爵本来是“变相王爵”,分别只有一人,也开始成为固定爵位,一些军政大员也都纷纷获得这两个爵位。
1857年5月,为了制衡“首义五王”中硕果仅存的翼王石达开,洪秀全封两个哥哥洪仁发、洪仁达为安王、福王。
1857年6月,石达开不满洪秀全的排挤打压,为避祸率部脱离洪秀全出走远征。石达开出走后,洪秀全为表示“追悔”,将安王、福王降为信天安、勇天福,并封石达开为义王。但石达开没有接受,仍自称翼王。不久后洪秀全宣布“永不封王”,同时撤销了石达开的“义王”,改封为“翼天义”。这样,又和之前的燕、豫、安、福一样,又出现了义爵。
经过这番折腾,太平天国的爵位变成了:王、义、安、福、燕、豫、侯,共七个级别。除了王爵,各爵位等级之前都要加“天”字,再冠以嘉号以示区别,如“亲天义”、“成天安”、“禧天福”、“顶天燕”、“护天豫”。
1858年颁布的《太平礼制》规定,爵位分王、掌、义、安、福、燕、豫、侯,总共八个级别。这里的“掌”就是掌率,1858年红袖群重建五军主将,但没有再设军师,而是设立了掌率,并分为正掌率、又正掌率、副掌率、又副掌率四个等级。掌爵就是从掌率这个职衔演变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859年5月11日,宣布“永不封王”一年不到,洪秀全将从香港赶来天京的族弟洪仁玕,短短八天就从干天福、干天义护京主将火箭提拔为干王,全称是“九门御林开国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赐福千岁同八千岁,总理全国政事。
既然开了“永不封王”的禁,又开始封王了,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随后封陈玉成封为英王、蒙得恩为赞王。在陈玉成和蒙得恩封王后,为安抚李秀成等将领,随后在1859年7月封李秀成为忠王、李世贤为侍王、杨辅清为辅王、林绍璋为章王。虽然重新又开了封王的禁,但王爵的数量还是比较节制的。
1862年1月,恢复洪仁发、洪仁达的王爵,封洪仁发为信王,洪仁达为勇王。从这以后,封王就开始泛滥了。
到1863年3月,一年时间里,封王的已蹿升至90多个。到1864年天京被湘军攻占后,在江西被俘的昭王黄文英供称,王爵已经封到2700多个了,并称洪秀全将王爵分为六等,首义五王以及执掌朝政的干王,是一等王;英王、忠王、侍王等执掌兵权的王爵,是二等王;康王、堵王、听王等会打仗有战功的,是三等王;其余有名号的王是四等王;五等王爵则是没有名号,同称列王;另外,还特意发明了一个新字,在王字头上加三点,读作“小王”,作为六等王。不过,这个“小王”只是黄文英的一家之言,没有发现相关的资料可以佐证。而列王在太平天国的史料中确实有出现,被封为列王有据可查的也有数十人之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太平天国的制度,丞相以下为官职,丞相以上就是侯爵,属于爵位了。总共有王、掌、义、安、福、燕、豫、侯爵,共八个爵位等级。但是,其中的掌爵又是从职衔演变而来,实在是有些混乱。
还有一种说法,到后期红袖群还将"天将、朝将、主将"也划为爵位等级。这样,太平天国形成了王、天将、朝将、主将、掌、义、安、福、燕、豫、侯爵总共十一个等级的爵位。
1863年12月,苏州太平军在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佳、比王伍贵文四王和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四天将率领下向清军投降。两万多太平军就有四个王和四个天将,可见当时太平天国的封爵已经泛滥到了何等地步,差不多团级干部就可以封王了。
至于王爵更是最后两年的时间里,分封了2700多个王,在中国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王爷遍地走,丞相多如狗”,成了太平天国后期的真实写照。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