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兰州新区新安社区的老党员张三信是名退役军人。今年,74岁的他又有了新“职务”——“三信”调解室的调解员。截至6月上旬,张三信已参与或主持调解房屋漏水、噪声扰民等12起邻里纠纷类事件。

何谓“三信”?健谈的张老爷子说,就是“信人、信理、信法”。信人,以社区老党员、退役军人张三信为代表,以点带面挖掘社区内具有威望的和具有丰富调解经验的居民骨干常态化开展调解,使得居民对调解人建立信赖、信任的情感依托。信理,通过小区管家理事会的居民骨干自身加强学法并及时普及宣传,引导居民在遇到矛盾纠纷调解时,及时用法调解、依法调解,做到调解公平、公正、公开。信法,社区定期召开“136”民主协商议事会,建立多方参与的议事协商制度,定期召开居民参事会、议事会参与社区决策听取居民诉求,让群众知情有渠道、参与有平台、当家有方法。

“法者,治之端也”。改革发展稳定离不开法治护航,百姓平安福祉需要法治保障。而三信调解室的故事只是翻开了新区良法善治篇章的一页。

从老百姓视角来看,公共法律服务就是他们身边的人和事,触手可及。今年,仅中川园区就新增设“小火”“三信”“老苗”“小舟”4个个人调解室,目前该园区共有人民调解委员会41个,其中镇、中心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3个,村、社区级人民调解委员会37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1个。同时,印发了《人民调解多元化解“一站式”工作实施方案》,督促各村、社区应建尽建个人调解工作室,将网格员、老党员、乡贤等社会力量纳入兼职调解员队伍,进一步扩充人民调解员队伍。截至目前,共培养发展人民调解员255名。

日前,严先生专门致电秦川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我拿到工资啦!特向你们道谢!”

今年1月,讨薪无果的严先生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推开了秦川园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的门。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从法律咨询到申请法律援助,再到仲裁、调解,法律服务人员全程免费帮办。

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秦川园区聚焦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统筹整合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持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建设,设立法律咨询服务窗口、开展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等业务。并聘请甘肃义浩律师事务所、甘肃霍萍律师事务所、甘肃久铭(兰州新区)律师事务所、甘肃邓有军律师事务所律师为园区40个村(居)法律顾问。全面推行“当天申请、当天审查、当天受理、当天指派”的“四个当天”服务举措,实现法律援助受理“零等待”,截至目前,累计受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66件,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共法律服务就在身边。

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需要实体平台支撑。今年以来,新区抓实用好综治中心和诉讼服务中心两大平台,努力在实体化运行、流程化衔接、实效化感知上下功夫,以“有解思维”做实做好诉调对接工作,将“调”再向前延伸,让“解”更深入民心。

综治中心运行后,新区全面整合基层治理力量,11家基层治理单位入驻,法院部分诉前调解工作力量整合至综治中心,“一对一”开展导诉服务,全量科学导入矛盾,同步攻坚推动矛盾化解,合力打造矛盾纠纷化解“集散地”和社会治理“晴雨表”,为新区基层社会治理赋能加速。新区法院诉前调解团队主动“走出去”,深入园区、村镇、街道、企业等,推动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在线对接基层解纷力量,汇聚联排、联调、联控合力。诉讼服务中心积极引导群众首先选择非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派出工作人员常驻综治中心负责案件分流,切实提高诉调对接分流率,推动“有纠纷找中心”成为群众共识。截至6月11日,新区受理诉前调解案件受理2770件,诉前调解成功1211件。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昕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