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至2023年的5年间,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5.16%提升至10.16%,增长5个百分点,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得到大幅提升。我省推进民族地区公众科学素质建设的经验,还曾应邀在世界公众科学素质促进大会上进行分享。这是记者从6月18日开幕的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代表大会上获悉的。

1 强化引才聚才 助推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根据省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在第九次代表大会上的工作报告,过去5年,省科协着眼我省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创新需求,累计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23个、协同创新基地75个,柔性引进院士52名、专家42名,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经费保障等扶持政策,先后投入740万元,引导院士专家及其团队与进驻单位开展深度合作,建成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平台108个,联合实施科研项目479项,转化创新成果308项,培养各类创新人才996人。推进海智计划甘肃工作基地建设,累计建成海智计划工作站45个,柔性引进海外科技人才79人,投入564万元实施海智计划示范项目49个,解决了一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和企业青年科技人才项目,先后投入370万元,对86名青年科技人才主持的项目给予立项资助。推动制定《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学传播专业职称评价条件标准(试行)》,开展科普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工作。

省科协积极发挥科技人才举荐表彰职能,5年来,推荐支持6名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推荐122名优秀科技工作者参评全国性奖项,1个团队和1名个人获“国家工程师奖”,9人获全国创新争先奖,4人获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评出110名杰出青年科技人才获甘肃青年科技奖,选树50名甘肃省“最美科技工作者”。

2 全省青少年在全国大赛中斩获380余奖项

省科协举办的全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创意编程与智能设计大赛等活动,每年参与青少年人数近200万人次,在全国大赛中获奖380余项;由省科协组织实施的中学生英才计划和青少年“飞天英才”计划,共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遴选327名有浓厚科学兴趣的青少年进行重点培养,为我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起到良好助力。

过去5年,省科协制定出台《甘肃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2022—2025年)》,推动相关行业部门分头制定实施重点人群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实施方案,促进我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8年的5.16%提升到2023年的10.16%。省科协争取落实中央财政专项补助1.25亿元,支持甘肃科技馆和16个市县科技馆免费开放。近几年,共选聘省级科普专家300名、金城首席科普专家157名,命名科学传播专家工作室157个,服务公众近375万人次。省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被中国科协授予“明星车队”称号。投入725万元实施科普信息化项目66个,加快打通科普服务“最后一公里”。

3 鼓励高校院所、科技型企业等设立科普岗位

未来5年,省科协表示将继续力促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实现新提升,让全民科学素质协同共建机制和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机制更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显著提高,优质科普资源供给能力全面增强,公共科普组织动员能力和基层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全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年均提高1%以上。将协同做好科普专业人才职称评定工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和科技型企业设立科普岗位,实施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等项目,加强专职科普人才和科普志愿服务队伍建设。同时,将实施“陇企之星”企业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持续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力赋能。将聚力推进“决策咨询汇智”工程,构建全方位服务科学决策的智库体系。

(本文系由市科技局支持、《兰州晚报》开设的“创新领航”专栏第70期。)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