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赞赏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就好比渐渐迈向人生晚境的自己看到年轻人向阳飞奔时,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年轻时有过的天真与热烈。

■吴玫

6月8日的“耶路撒冷四重奏音乐会”,节目单上的曲目总共三首,分别为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2》、本-海姆的《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21》和德彪西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在我看来,去音乐会现场的理由至少有两条:要么遇到完全陌生的作曲家,要么遇到熟悉的作曲家的陌生作品。那一场音乐会恰好满足了这两个条件。

本-海姆的作品,被演奏家们安排在了门德尔松和德彪西之间。这是非常细心的安排。仅从印在节目单上的作品标题就可看出,本-海姆是一位20世纪的作曲家——瞧,他的作品没有标识调性,而这股潮流始于20世纪初。生于1897年的本-海姆进入古典音乐圈时,无调性音乐已经成了那时弄潮儿趋之若鹜的时尚。至于本-海姆,迎头撞上的不仅仅是专业领域的革新,他的出生地慕尼黑已容不下他,只好离开德国寻找能让他与音乐相处的地方,《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0》就是他安定下来后于1937年完成的作品,“音乐风格更朝向德彪西和拉威尔”,简短的作品赏析中的这一句,对第一次聆听本-海姆音乐的人来说,可能无从呼应。但是,其风格完全不同于刚刚听过的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作品12》,则是非常明显的。

那么,门德尔松的作品,又是一番怎样的风景呢?

“富裕的银行家父亲为门德尔松的童年造就了优渥的环境。”这份节目单关于门德尔松的简介以此句开始。富家子弟将得之于家庭的钱财悉数用于音乐事业,又何尝不是古典音乐的幸运?若没有门德尔松,世人何时、抑或能否见识到巴赫的鸿篇巨制《马太受难曲》的演出盛况?

而多年前,生怕自己涉猎不深被资深乐迷一眼看到了底,我总是宣称自己最喜欢的作品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和晚期弦乐四重奏和勃拉姆斯的大部分作品,从来不会提到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这些年来,巴赫、贝多芬、勃拉姆斯越来越成为我的心头大爱,但是,三位作曲家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我的常听曲目,他们是门德尔松、布鲁赫和巴伯。要论这三位作曲家小提琴协奏曲的核心吸引力,就是旋律悦耳、感情丰沛,尤其是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亮闪闪的青春色调随音符跃动在耳畔,听音乐的人好像看见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在蓝天白云下轻盈地跳跃,春天的阳光将他们涂成金黄色,那是所有人的青春模样。

他的《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也有这样的特质。

1829年,20岁的菲利克斯·门德尔松在银行家父亲的鼎力相助下,为增长见识而游历欧洲。在英国,当门德尔松在音乐沙龙听到认识不久的英伦音乐人演奏自己的作品时,无比兴奋,刺激得他创作热情高涨,《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就是那个时期的作品。20岁的年轻作曲家,虽然严格按照海顿以降的弦乐四重奏的规制创作,青春的律动还是洋溢在整首作品中,尤其是第三乐章“有表现力的行板”,令听众沉醉在门德尔松的音乐密符里,不肯让梦幻一样的美好早一秒钟退潮。所以,何必动辄称自己喜欢音乐语言深刻的、音乐内涵丰富的、音乐表现手段复杂的音乐作品来炫耀自己的听乐段位?所有能让自己听得忘我的作品,都是好音乐。赞赏门德尔松的《降E大调弦乐四重奏》,就好比渐渐迈向人生晚境的自己看到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年轻人向阳飞奔时,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自己年轻时有过的天真与热烈。

这场音乐会的四位音乐家可能深知,再资深的乐迷也有盲点。而他们到世界各地巡演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喜欢音乐的人们尽可能领悟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那场音乐会的下半场,他们安排的是德彪西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对,就是那位以钢琴作品为乐迷所熟知的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大海》《月光》《亚麻色头发的少女》《阿拉伯风格》等等德彪西的代表作,以其光影斑斓的听觉效果,证实了这位作曲家是一位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掌门人。但深入德彪西的音乐世界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法国人并不亲近印象派画家,实在要将他与画家扯上关系,德彪西更喜欢的是英国风景画画家透纳。据说,德彪西生前寻找一切机会撇清自己与印象派画家们的关系,那么,与他的钢琴作品风格大异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作品10》是否也是他的辩白之一?在这首总共4个乐章的作品里,德彪西是各种借鉴,对西方古典音乐史了然于胸的资深乐迷,会听到沿袭自德奥古典音乐的关于弦乐四重奏的规制以及于1889年巴黎万国博览会听到的爪哇佳美兰音乐给予德彪西的启发——音乐就是这样,越包容越丰富,生命力就越强劲,今天,德彪西的《g小调弦乐四重奏》,已然成了近代法国室内乐的“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