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言 绸都

近期,滁河水体污染事件引发全国人民关注,原本只是一桩地方环境污染事件,最终发酵成为公众事件,由一个民生热点引发成为舆论焦点。伴随着网络传播生态越来越错综复杂,近年来,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政府工作人员该以什么样的姿态积极应对,需要不断探讨研究。

面对舆论事件,该有什么样的态度?当前,舆论生态场发生深刻转变,媒体对突发事件和社会民生领域热点高度关注,舆情容易呈现裂变式传播态势,潜在舆情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任何部门、任何人都躲不开、绕不过。对于公众关注事件,以“鸵鸟心态”蒙混过关已经不可能了,面对问题遮遮掩掩,总是心存侥幸,妄图“封堵删”,最后只会“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因此,必须调整策略积极应对,正视问题、回应问题、解决问题,把握信息发布“黄金期”,消除大众疑惑。多延长1天、1个小时,舆情都会爆发式增长,处置舆情抢的是时间、拼的是速度。回顾之前网上一些公众事件,很多最后发酵裂变,究其原因就是处置回应不够及时有效,导致谣言四起,越发不可控制。

面对线上问题,该有什么样的举措?线下决定线上,实情决定舆情。舆情处置只是事件处置的一个部分,线上问题根子始终在线下,线下处置的效果直接影响网上舆论的走向。网络是一面镜子,更是一把尺子,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照出真实样貌,量出工作实绩,所以面对网络不要怕不能躲,更不能熟视无睹,有误会及时公开澄清,有不足敢于正视改正。通过线上问题,倒逼线下整改,在新闻媒体和广大网民的监督下,可以更好端正政绩观,树牢为民初心,站稳群众立场,加强社会治理,办好每一件民生实事,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面对公众镜头,该有什么样的素养?滁河水体事件中相关干部面对媒体采访说话比喻不当,被网友戏称为“茅台局长”成为这起事件的最大爆点,另一个“还有两个月就退休”的领导也被化身不作为干部的典型样本。与媒体打交道,不仅仅是宣传部门的事情,政府部门都是民生部门,每个单位每个人都要有新闻素养,面对媒体既避免过度紧张、拒绝采访,也不能乱作一团、答非所问。在公众镜头面前,被采访对象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回答不当很容易引发次生舆情,损害政府公信力。在当今时代,没有新闻素养,执政能力就不完整,每名公职人员都要不断培养新闻素养,讲清事实真相,讲好发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