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熏烤中的手掰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享誉一方的定州“手掰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人员正在生产中山松醪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东坡本报资料图片

苏轼是谁?他是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仕途坎坷却不改豁达性情,更是热爱美食的著名“吃货”。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苏轼被贬河北定州任知州,初到此地,他整顿军纪、修建营房,提高军队战力,并在定州推广水稻种植技术,使得荒滩变良田。除此之外,“吃货”苏东坡还在定州和“酒肉”结下了不解之缘。

1
定州手掰肠从军粮到民间小吃

  北宋时期,定州与契丹毗邻,乃北宋边疆重镇,有“天下十八道,为河北最重,河北三十六州军,为定州最要”之说。
  北宋元祐八年(1093年),年过五旬的苏轼以定州路安抚使持节出知定州。出发之前,他给弟弟苏辙写了临别诗《东府雨中别子由》,用“今年中山去,白首归无期”表达自己“归期不定”的担忧,“中山”为战国时期中山国,定州便是中山国属地。
  忧思之外,苏轼并没有懈怠:强军、富农,他在定州留下了连片的营房、稻种,以及鼓励农民耕种的“插秧歌”,此类表现当地民风民俗的小调,如今已经成了国家级非遗“定州秧歌戏”。同时,热爱美食的苏轼也在此寻找到全新的味道,其中就有手掰肠。
  相传手掰肠源于北宋与契丹交战时期,游牧民族将肉馅和面粉用羊血搅拌,灌入马肠之中,分发给将士,便于行军携带,宿营时将士们将其煮熟,再掰开食用。因定州与契丹接壤,如此“军粮”的制作方法便被定州百姓掌握。苏轼到了定州后,改良了这款“军粮”:将马肠、羊肠改为烤煨炮制的猪肠外衣,使得这款肉肠口感变得更加脆、鲜、香、嫩,一时间,百姓纷纷效仿。
  关于手掰肠的来历还有另一种说法。据当地手掰肠生产商孙永刚介绍,苏轼初到定州之时,当地人民因天灾而饱受饥馑之苦,作为定州知州,苏轼将猪肉切碎混合荞麦面,加水煮为糊糊以赈灾民,让百姓既能食肉,也可饱腹,于是,这一做法便在民间流传开来。多年之后,定州百姓因感苏轼在定州赈灾之事,故而将猪肉、淀粉以及香料灌在猪肠衣中,制成“肠子”。经过多年改良,现在的“肠子”需要经过水煮和果木熏烤,已成为享誉一方的“手掰肠”。
  定州手掰肠的由来虽尚有探讨之处,但定州肉肠的制作方法确在当地流传许久。“定州已在2022年将手掰肠纳入市级非遗。”定州市文化馆副馆长李强在介绍这款美食时说。
  手掰肠肠体绯红油亮,用手轻轻一掰,肠身应声而断,肠衣裂开时带着脆脆的轻响,咬在嘴里,脆而不硬,微带弹性。

2

有肉有酒美食家的绝顶享受

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苏轼在定州的另一款“东坡美食”便是中山松醪(láo)酒,是其《中山松醪赋》中美酒原型。此酒是苏轼在定州任职时,根据当地的“松醪”酒工艺,以黍米、麦子、松节为原料,用黑龙泉为水源亲酿而成,并命名为“中山松醪酒”。
  酒成、饮之、大喜,提笔书《中山松醪赋》。苏轼在文中称此酒“味甘余之小苦,叹幽姿之独高,知甘酸之易坏,笑凉州之葡萄”。
  2012 年,中山松醪酒被纳入河北省级非遗,侯江锐是当地酒厂的技术总监,也是非遗传承人。据他介绍,苏东坡酿造的中山松醪酒添加了松针、松膏,使得酒香更为清冽。
  1915年,中山松醪酒同茅台酒一道参加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金奖。但民国时期,时局动荡,中山松醪酒厂毁于一旦。1986年,此酒恢复生产,但由于定州松树较为稀少,迫于现实条件,酿造师用松子代替松针、松膏,勉强复原了中山松醪酒。
  “刚恢复生产的酒,口感始终不对,后来大家无意中发现存放时间达到五年、十年的中山松醪酒居然有了‘老牌’的味道,我们才知道,因为原料改变,酿造出的中山松醪酒需要存放十年左右才能恢复以前的口味。”侯江锐说。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刘叶 定州市文化馆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