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首著名的《山园小梅》为林逋(bū)40岁后,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暗香”“疏影”两句为千古绝唱。

苏东坡有诗评:西湖处士骨应槁,只有此诗君压倒。东坡先生心已灰,为爱君诗被花恼。

众所周知,苏东坡向来嘴刁,他说孟浩然“韵高才短,评元稹白居易“元轻白俗”,言孟郊贾岛“郊寒岛瘦”。

在苏东坡之前,能得他赞誉者甚少。

大儒朱熹更是赞林逋: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范仲淹称林逋为“山中宰相”,由此可见,林逋在两宋文坛的地位。

尤其值得一说的是,林逋一生布衣,不曾入仕,他性格寡淡,自幼饱读经史,略长之后,便开始漫游天下,以山水为乐,风月为寄。

入不惑之年,林逋隐居杭州,结庐西湖孤山,20年不曾踏足城市。

古往今来,有许多隐士不入红尘,但大部分隐者避世,是为了更好的入世,比如“竹林七贤”,包括孟浩然李白、王维、王昌龄、岑参等盛唐顶尖诗人,都曾有过隐居林泉的经历,但他们最终还是入了这浮生乱世,命运也因此跌宕起伏。

林逋不同,他一生志在山水,不曾婚配,更无子嗣,尤喜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故时人称“梅妻鹤子”。

隐于孤山后,林逋曾建梅园,但是他的梅园中,却仅植梅一株。清景入心,一株足矣,多则繁冗,累其心志。

因此,林逋才是真正的隐士,完全与世俗隔绝,把隐者的生活升华到极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公元967年,林逋出生在浙江大里黄贤村,也就是今天的宁波市奉化区裘村镇黄贤村,他祖上自五代时由福建迁入此地,到了林逋这一代已经是第12代。

据《西湖拾遗》载,林逋祖父名克己,曾仕五代时吴越王钱镠,为通儒学士,因此林家藏书颇丰,林逋受熏陶,少孤力学,好古,通经史百家。

由于林逋一生闲隐,故史书中对林逋的记载甚少,尤其是40岁以前的经历,几乎未见着墨。

隐入孤山以后,林逋自建草庐,檐下有一书童为伴,又养了许多白鹤。平日里,林逋会泛舟游走西湖诸寺与高僧论道,时有客至,书童便会放飞白鹤,林逋见之必归。

如此奇人,在古代也是少见,因此宰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等人,曾慕名往孤山拜访,与之饮酒唱和,为其气质和博学所折服,故赠金银以重建宅院。

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等,常与之诗词酬唱,来往密切。

公元1012年,宋真宗闻其名,特赐粟帛,并诏告府县以优待之。林逋虽然很感激真宗的赏识,但却从不以此为荣向他人炫耀。

时有权臣向朝廷举荐,林逋婉言谢绝,并言: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

山水未深猿鸟少,此生犹拟别移居。

直过天竺溪流上,独树为桥小结庐。

这首《孤山隐居书壁》就是作于他隐居西湖之后,从诗中亦可见林逋澹泊之心性,不为世俗所侵,傍身山水,林泉自怡,也许这才叫通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步入人生末年后,林逋自感不久于人世,于是在孤山筑墓于庐侧,题诗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作诗,从不爱惜墨宝,诗成后都是随手丢在一边,友人惜叹:何不录以示后世?

而林逋则笑曰:我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

友人拾其弃诗300余首,后人才得以见其风采。不过,林逋的画作却从不轻易示人,书法作品也仅存世三件。

公元1028年,林逋于孤山长逝,终年61岁。其侄林彰、林彬归杭为其治丧,州府上表,宋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世称“林和靖”。

北宋灭亡以后,朝廷南迁,设临安为都,高宗有令,欲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全部迁出,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坟墓。

待南宋也灭亡以后,有盗墓贼认为林逋是名士,墓中必然藏有珍宝,然而盗掘后才发现,墓中陪葬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

玉簪本为女性之物,林逋一生未娶,为何会用此物陪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件事自然是千古之谜,但林逋笔下有仅存的三首词,其中一首《长相思》或能解谜: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平。

大概,林逋也是有自己中意的佳人吧,奈何种种未能长相守,故而长相思。此玉簪当是林逋与那位佳人的信物,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也随着林逋的故去掩埋进历史长河。

欧阳修曾这样评价林逋: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评诗者谓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又其临终为句云“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尤为人称诵。自逋之卒,湖山寂寥,未有继者。

陆游则赞誉更盛,称:君复书法又自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在《水浒传》中曾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宋江派浪里白条张顺去杭州打探消息,张顺见西湖景美水好,便自言:我身生在浔阳江上,大风巨浪,经了万千,何曾见这一湖好水!便死在这里,也做个快活鬼!

说罢自话,张顺就跳进了湖中,而施耐庵对西湖之景则是这样描写的:

昭庆坛圣僧古迹,放生池千叶红莲。

苏公堤红桃绿柳,林逋宅竹馆梅轩。

这就是隐士林逋的影响力,他一生避世,不染风尘,却备受世俗中人敬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宋灭亡以后,宋恭帝赵㬎(què)降元,当时他只有5岁,被送往元大都拘禁,13年后再被送往甘州去学佛,剃度出家,期间曾学诗,因此作: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

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林和靖即林逋,原本赵㬎只是感慨一二,未曾想元英宗认为他追怀故国之人,有复国之念,因此制造“文字狱”,不久后将赵㬎杀害。

想必,元人也知林逋大名,故借此大做文章。下面我们再欣赏一下林逋的《咏秋江》:

苍茫沙嘴鹭鸶眠,片水无痕浸碧天。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鱼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