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慧音山北麓。始建于南北朝时期,唐代已具相当规模,陇右第一名刹。内有天王殿、钟鼓楼、禅林院、关圣殿、杜少陵祠,北流泉等古建名胜,另有“唐槐汉柏”,黛色参天,铜枝铁干,虬枝冲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心目中的南郭寺,不但是千年名寺、陇上古刹,还是一条唐诗之路。我来南郭寺,是想追寻唐代诗圣杜甫由秦入蜀的足迹。其中入蜀后落脚成都的“草堂”早已看过,而天水这“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则未曾涉足。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为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携全家逃难,辗转来到秦州(天水),在南郭寺等居住3个多月,写诗101首,有的就是在南郭寺所写或直接写南郭寺的,其中一首著名的: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苍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7月26日,乘市内公交车前往。下车后,便见到路南一宽敞的上山公路,路口一巨大的牌坊式大门,上书“南郭寺”三个大字,赵朴初题。进大门沿台阶而上,看到的不是南郭寺,而是一座很大的“天水市成纪博物馆”(未开馆)。而到南郭寺,则要继续沿水泥路上行,这与我原来想象的大不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山下公交车站,沿盘山水泥公路踠蜒上行约3公里,到达公路的尽头,为一较宽敞的场地,左边是一新修的长廊,走在廊中,上可看到南郭寺的轮廓,下可俯瞰天水市的风貌。

再往上登几十级台阶,便到达寺外一木制的宣传栏下,其中有杜甫诗一首:

秦州杂诗(之七)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

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归何晚,楼兰斩未还。

烟尘一长望,衰竦正摧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沿台阶而上,在两根高大的古槐掩映下,一古朴的山门映入眼帘。门楼为明代建筑,全木结构,端庄古朴。门额“南郭寺”三个大字,为佛界名家赴朴初所题。

山门内还有一门,为万圣殿,殿堂正中挂“第一山”,宋代书法家米芾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进入院中,大殿正在维修,地上布满杂物。但院中挺拔的三株古老的柏树,则令人震撼。其中伸直向殿门的两株,一枯一荣,朝向相反方向的一株则直插天际,高达数十米,枝繁叶茂,三株均用水泥桩从地面支撑,伸出的那一株还用固定“吊车”从空中吊起。古树之外有低矮的围墙,一侧有沈鹏手书“春秋古柏”。据介绍,此树已有2500余年历史,唐代杜甫写的诗中,就已称其为“古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株古树根部,有另一大树,为小叶朴,也有200余年树龄。此外院中还有一巨大龙爪槐和大卫茅树,树龄也都在200年以上,都是我见过的同类树中最古最大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株余老树,千古壮秦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老的松柏,不老的精神,自古被列为“秦州八景”之一。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道,成为千古名刹的重要景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院内有西配殿,始建于北魏时期,殿内供奉观世音菩萨。其解释为:

观世音的“世”是世间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音”,是苦难的音声。菩萨听到这个声,自然就会来帮助救苦救难。

“观”是智慧,唯有真实的智慧,才能了解每个音声里面的真实状况。

观世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仁慈博爱。爱一切众生,自他不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外旅游,观世音菩萨经常见,而这种通俗易懂的解释,则是第一次见到,通俗易懂,印象深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诗圣杜甫行吟处,南山古柏鉴春秋。

看完正院,转向左侧的另一院落。首先看到的是杜甫的坐像,身后有一长30米高4米的碑刻长廊,邵是著名的“二妙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来龙去脉是这样的:明代在此为官的山东人宋琬,深爱杜诗。在天水任上,收集了杜甫在“安史之乱”逃难中流落天水时写下的百余首诗,采用王羲之王献之在本地留下的真迹,全部模仿出来,刻到碑上,将历史上顶级的诗词和书法溶为一体,被世人称之为“双妙碑”。可惜的是这块艺术瑰宝在后世损毁而不知所终。现在的碑文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收集民间资料而刻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一诗圣的百首诗卷中,我找到了写南郭寺的一首:

南郭寺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

秋在老石底,晚景卧钟边。

俯仰业身世,溪风为飒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是千年。

如今诗人已逝,而诗中的古寺、老树,北流井犹在。站在诗前,睹物思人,抚今追昔。诗人似乎从未远行,他将与古寺、老树、北流井同在,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2016.7.26游览

2024.6.18整理于法国普罗旺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沈子友(心系远山),山东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军转工,中铁十四局退休。

编辑:李勋修/李元峰/杨小福《青烟威文学》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