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俞凤

美国作家罗斯·杜萨特在《颓废社会》一书中揭露了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社会——所处的“颓废”状态。他指出,颓废社会中的人们虽然过着相对富裕和舒适的生活,但缺乏活力和创新,难以产生新的文化和技术突破。在一定程度上,“文化重复”现象警示西方文化创新已经陷入停滞。

文化重复”指的是旧有文化元素被不断重复和利用,文化产业陷入重复和怀旧循环的现象。近年来,这一现象广泛存在于欧美文化产业之中,是西方文明创新能力下降、文化发展停滞的重要表现。

在电影领域,好莱坞的“创造力瓶颈”和“原创性衰退”早已饱受诟病。据统计,自2000年至2024年,好莱坞的原创电影比例从40.9%下降至18.6%,而非原创电影(包括翻拍、改编、漫改、续作、前传、衍生等)的比例则从59.1%上升到81.4%。

在音乐领域,不少美国音乐人和乐队正在复兴20世纪的音乐风格。例如,布鲁诺·马尔斯与马克·朗森在2014年推出的《放克名流》就带有浓厚的70年代放克音乐风格,21世纪初的超级新星Lady Gaga在音乐表现和风格上与20年前的麦当娜有着不少相似之处,被认为是“怀旧型艺人”。

在文学领域,虽然当代作家也进行了不少创新性尝试,但仍不乏直接将经典作品搬到现代背景下进行改编的“创作”。诸如女性主义、种族歧视、移民经历和身份认同等主题也频繁出现在当代文学和学术作品的探讨中。

在时尚界,复古风潮在近年来更是时常可见。例如, 在20世纪60年代的嬉皮文化中大放异彩的流浪包近年来重新受到关注,包括路易斯威登、古奇、香奈儿、戈雅等奢侈品牌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HOBO爆款;上世纪70年代流行的喇叭裤和阔腿裤再次成为时尚“弄潮儿”、还有80年代夸张的垫肩设计,等等。

文化创新的停滞、复古文化的盛行和怀旧情绪的弥漫,一方面证明了过去文化作品的经典性,另一方面也揭露了在全球经济下行、社会压力倍增的时代背景下,西方社会陷入文化创新瓶颈的困境。事实上,“文化重复”既是文化发展的自然现象,也是经济、政治、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产品的商品属性,决定了其生产和创造要以商业利益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也从根本上导致了文化生产日趋保守主义的倾向。20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社会经济增速明显放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20年疫情带来的经济打击,迫使以盈利为根本目的的文化产业不得不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最优配置”,这也就决定了文化从业者们更愿意以低成本来复刻过去的成功,而非耗费高成本去进行“商业冒险”。为此,文化产品的生产商们,或重启过去的成功案例,或利用现有的高流量IP进行改编和衍生创作,创造出大量“重复”的文化产品。

例如,迪士尼影业近十年来不断翻拍老片,将21世纪前上映的动画版《睡美人》《小美人鱼》《美女与野兽》《阿拉丁》《花木兰》等陆续翻拍成真人版电影,并通过多元化选角来适应当下社会的审美取向和政治正确;以漫威影业为代表的影视公司更是紧抓流量密码,自2007年起就将其在几十年前出版的漫画作品改编成超级英雄电影系列,出品了包括《钢铁侠》《美国队长》《雷神》《蜘蛛侠》《复仇者联盟》等在内的超级英雄电影及其续篇,编织出电影世界中的“漫威宇宙”,疯狂“压榨”经典IP的商业价值。

其次,就心理层面而言,日渐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驱使普通民众下意识地对过去的时代记忆进行美化并产生怀旧情结,从过去熟悉的文化形式中寻找安全感,也愿意接受“冷饭回锅”的艺术形式。这点从近年来旧IP电影的受欢迎程度就可见一斑:据统计,2005年票房收入最高的10部电影中,约30%为真正的原创电影;而2011年和2012年,该比例下降为10%;到了2013年和2014年,该比例已经下降为0%。

再次,政治的僵化和两极分化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文化创新。西方政治体制进一步僵化和政治极化现象日渐严重,对社会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影响,导致文化议题的讨论都被贴上意识形态的标签,甚至引发所谓的“文化战争”。在此氛围下,政策的制定与推进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真正的社会问题难以得到解决,往往会使文化重心落在对过去的回顾与重新诠释上。

最后,数字技术的普及使得获取旧文化产品更加便利,利于旧文化产品在当代继续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创作者陷入创意疲劳,扼杀了其创新动力。

早在20世纪初,德国哲学家、历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就在《西方的没落》中颇具预见性地指出,我们正“生活在一个伟大文化的最后阶段”,西方文明已经缺乏早期文化的创造力和活力,将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百年之后,杜萨特再次提醒西方世界察觉其文化创造力的枯竭与社会的颓废现状。

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速发展,“文化重复”和“文化创新停滞”的问题似乎更值得人们深思。人工智能革命打破了人类对人工智能无法从事创造性工作的固化印象,面对着随时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未来,人类应该如何提升文化创新能力、打破“颓废社会”的僵局?这或许是当下每个人都需要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