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回环的荆楚之地,造物鬼斧神工,更难得的是,楚地的子民,能够神游千里、驰骋想象。读屈原,读离骚,读楚辞,那种上天入地、放飞思绪,真是让人目眩神迷。6月15-17日,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共宜昌市委宣传部、伍家岗区人民政府、屈原文化研究院邀请全国58家媒体的63名编辑、记者“寻根诗祖·问道宜昌”,开启文化寻根之旅。端午已过,然而,此地的端午竟然要过一个月,农历五月初五为小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各种活动正在次第展开,也让我们得以领略脑洞大开的屈原文化。令人惊喜的是,在屈原故里乐平里,我们见证了一家已存续千年的农民诗社——三闾骚坛诗社。

三闾骚坛诗社已存续千年

正如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所言,屈原最伟大的就是爱国爱民,“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人民,他这种人文主义精神光耀千秋”。而百姓,也一样热爱屈原。扎根于屈原故地乐平里的这家农民诗社——三闾骚坛诗社已经存续千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庙前屈原像

从宜昌到乐平里屈原庙,两个多小时的车程,一路山环水绕,九曲十八弯。据秭归县文联主席秦晓梅介绍,在秭归,纪念屈原的建筑很多,乐平里名字出现在晋代,古代典籍里就提及此处是屈原诞生地,战国晚期屈原以身殉国后,家乡人为了纪念他,就在这里建庙。乐平里保存着大量关于屈原的遗迹遗址,如屈原宅、屈原庙、乐平里牌坊等,其中以“屈原八景”最为有名:读书洞、照面井、玉米田、擂鼓台、滴帘珍珠、伏虎降钟、响鼓岩、回龙锁水。屈原庙经历数次搬迁。庙前有一棵黄桷树,已有上百年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庙

石阶旁的《屈原庙记》记录了屈原庙数次搬迁的历史:初始立庙于香炉坪,明清之际迁双龙寺,岁久倾圮。1980年秭归县人民政府复立于墓岭。年余,地质陷坍,壁梁散裂。1982年,中国历史博物馆胡德平谒屈原庙,恻然悯焉,筹拨五万元人民币易址降钟山。1984年10月15日落成……屈原庙是“三闾骚坛”的笔会中心。“特别感人的是,在乐平里,有一个民间诗社延续上千年。那便是骚坛诗社,明清时期,由民间当地的文化人结社而成。每年端午节和屈原诞辰,诗社的人就会吟诗、唱诗、斗诗,来纪念屈原。”秦晓梅说。

此时小端阳刚过,黄桷树下,“甲辰端午骚坛诗会”的招牌也仍悬挂着。今年是端午节列入世界非遗十五周年,乐平里屈原庙复建四十周年,当地农民结伴以楚辞咏唱的形式祭祀屈原,骚坛诗会更为盛大。

唱诗招魂,楚韵祭屈原

屈原庙大殿坐落在村中降钟山的山头。拾阶而上拜祭屈原。两边是展厅,中间是过堂,正堂供奉着白色的屈原神像。诗会开始之前,都会有个小仪式,给屈原招魂。以古体诗词为主,用当地方言唱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庙内屈原像

清风明月般的屈大夫神像前,四位农民诗人,穿上青衫,唱诗祭屈原,楚韵悠长,令人泣下:

呜呼,大夫!归去,来兮。

天,不可上兮,上有,云程万里;归来,归来,不可上兮。

地,不可下兮,下有,九关八极;归来,归来,不可下兮。

东,不可逝兮,东有,弱水无底;归来,归来,不可逝兮。

南,不可往兮,南有,朱明浩池;归来,归来,不可往兮。

西,不可向兮,西有,流沙千里;归来,归来,不可向兮。

北,不可去兮,北有,层冰千尺;归来,归来,不可去兮。

惟冀,屈公兮,返乎,故里;登彼,庙堂兮,是享,是宜。

“小招魂”仪式后,农民诗人们又纷纷献上自创诗词。“三闾骚坛”社长谭荣昌吟诵了自作诗《屈子丹心垂万年》。他告诉记者,“三闾骚坛”社员多以当地农民、屈原后裔为主,近年来也吸收了不少秭归县及宜昌市的诗词爱好者加入。诗人们每逢端午聚集屈原庙,吟诗作赋,缅怀诗祖屈原,也与乐平里之外的文人墨客交游唱和。在秭归乐平里,经常能看到农民在地里扛起锄头干活,放下锄头就能用古腔古调诵读诗词,可见,屈原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基因。

始终以“泥巴腿子”为诗社成员

三闾骚坛从问世起就以传承屈原精神、弘扬屈原文化为宗旨,始终以乐平里为主要活动范围,始终以三闾“泥巴腿子”为其主要成员,历任社长谭光沛、王明德、黄琼及现任社长谭荣昌均为乐平里当地农民。这就正如著名作家、诗人齐克感言:乐平里“是中国最古老的农村诗坛所在地”。骚坛是最古老、最基层的民间文学社坛。如今诗社核心社员从十几人发展到130多人,秭归全县社员达2500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民诗人诵自作诗词

感人至深的是,副社长徐正端1990年住到屈原庙,2019年去世,义务为屈原守灵30年,佳话流传。30年来,徐正端从未离开过屈原庙。他每天除尘、燃香、洒扫庙宇、开门纳客、吟唱诗歌……有人来访,他便与访客谈论诗祖;无人来访,他便与诗祖交谈,来一场心灵的对话。屈原庙里的数百首诗和对联都是徐正端创作的。大殿墙壁上近30幅刻有屈原作品和描写屈原作品的石碑也是他亲手抄好后,自费请石匠们雕刻的。他整理历代诗社会员诗稿20本,其中包括清代骚坛存稿一卷,清代、民国合一卷,为诗社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原始资料。

这些过着一锄头拜天、一锄头拜地的农耕生活的“泥巴腿子”,在劳作中,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地创作反映思想情感、反映真实生活的诗歌。这样的世代相传,令到场的每一位文化记者都深感骄傲。

让屈原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光明日报高级编辑彭程深切感受到屈原文化、端午文化以各种方式的呈现,也沉浸于这种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在乐平里屈原庙,当地农民表演招魂,三闾骚坛诗社的农民诗人表演传统诗歌吟唱,真切地抒发着内心的世界,给我非常直观、具体及强烈的感触。”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陈桥生对这个特别的农民诗社印象深刻。“他们是中国最风雅的农民——穿上长衫,他们就是诗人,是屈原;脱下长衫,他们是农民,是渔父。”陈桥生说,诗人这个身份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广阔,这也是屈子精神最好的传承。招魂仪式让副会长瞿冬生非常触动,“听到这些后人对屈原的召唤,让我悲痛、伤感。”听着声声深情的召唤,想起了屈原这一生的忠贞不屈,仿佛看到千年前的那一幕,瞿冬生不禁热泪盈眶。诗人阎晋被现场吟唱的几位民间诗人所感动。他说,华夏民族能够生生不息,最强大的基因就在人民之中、在文化之中,这种文化的传承力量强大,薪火相传,志气高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端午》

腰佩长剑 、头戴高冠、 身着宽袖袍服的屈原也成为各类文艺作品中的经典形象。首部三峡主题全景式沉浸穿越剧《三峡盛典》中,三峡大坝工程师与屈原穿越时空对话:“敢问先生,您的求索最后有结果吗?”“求索是自己选择的路,与结果无关,历史自会评判。”“那么,我们正在做的这些呢?大江截流、水位升高,许多东西将不复存在,包括您的家乡也一样,都将淹没在水中,成为历史。”“那就让它成为历史吧,如果历史是眼前这滚滚流过的江河,你我,都只是这江河里的一滴水。”……不得不说,舞台上的屈原,比起忧愁消瘦的历史形象,多了豪迈与洒脱。而原创民俗情景歌舞剧《大端午》,则以一段帅气的群舞表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韧不拔与家国大义 ,突出表现秭归人的勤劳、善良、爱国、奋进、求索的精神面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草祭屈原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两千多年前,屈原写下名篇《橘颂》,如今,屈原诗中的佳果已成为秭归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位于秭归的湖北屈姑国际农业集团,将屈原《橘颂》全文镌刻在墙上,却书写了乡村振兴新《橘颂》。我们还到访调研了长盛川黑茶制作技艺基地、安琪集团等地。故乡的人民从屈原诗歌中找到文化的脉络,助力茶、葛、竹等产业发展。一如丁振海会长所言,宜昌对传播屈原文化、弘扬屈原精神高度重视,全社会都以实际行动让屈原文化融入城市肌理,让屈原精神融入现代生活。比如宜昌不仅筹备成立屈原文化研究院、屈原学会,还围绕屈原文化、屈原精神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歌舞剧、情景剧等形式弘扬屈原文化,让屈原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屈原庙前留影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