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一条“浙江金华的姚宝熙老人因病抢救无效,与世长辞,享年89岁”的相关消息出现在各大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网友纷纷发文表示沉痛悼念。

他究竟是谁?

累计向家乡捐款1500万元、设立“木寸”助奖学金、一根皮带修修补补用了近20年也舍不得扔……

这些字眼,便代表了他的一生。

请记住他的名字,他叫姚宝熙,1935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兰溪姚村。

姚村是一个有着700年历史的古村,村里有50多座明代古建筑。

姚宝熙小时候,家里很穷,是乡亲们资助他完成了学业。

18岁时,姚宝熙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兰溪第一中学,24岁毕业于西安石油学院,也就是如今的西安石油大学。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石油工业部华东供应办事处工作。

此后,他又先后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任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海工作时,一位家乡好友告诉姚宝熙,兰溪要成立慈善总会。

虽远在外地,却一直心系家乡的姚宝熙二话不说,就将自己几乎全部的积蓄60万元捐了出去。

2004,姚宝熙得知兰溪市准备修建一座专为老年人服务的文化活动中心,便以“木寸”的名字捐了150万元,之后又追加捐款100多万。

他还动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找了专业的设计团队参与建设,还特意找了书法协会的朋友题字。

老年宫建好后,姚宝熙特别开心地带了不少朋友前去参观,但他却闭口不提自己捐款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姚宝熙在兰溪慈善总会设立了“木寸”助学专项资金,每年专项基金收益的5万元,用于资助兰溪一中的特困生和品学兼优的学生。

16年来,助学金已经资助了近千名学子。

此外,在姚村,姚宝熙还设立了30万元的助学基金,用于帮助家庭贫困和学习优秀的学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的姚村,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中的古建筑——姚氏家庙,始建于明万历23年,在日军侵华时不幸被烧毁,此后,村里就一直没有祠堂。

因此,在得知姚氏家庙要复建,还差500多万的修缮资金时,姚宝熙一个人就捐出了400多万。

修缮好的祠堂被命名为“恭洁堂”,如今已是方圆5公里内最大的公共文化礼堂。

“恭洁堂”与姚村的其余公厅、家庙和古戏台融合在一起,成了村里、街道甚至兰溪市举办文化活动的常用场所。

在姚宝熙的影响下,兰溪的许多乡贤也纷纷投入到了家乡的文化建设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看姚宝熙老人一捐就是几百万,就觉得他出手很阔绰。

事实上,他的生活非常节俭,他脚上穿的是20块钱一双的老式布鞋,几年难得买一件衣服。

据说他有根皮带断了补、补了断,用了20年还一直保留着。

闲暇时,姚宝熙老人会在家里喝点小酒,却也只舍得喝1块钱1小袋的糯米料酒。

或许,有人会不理解,他省吃俭用存下的钱,前前后后却捐了1500多万,这钱留给自己的儿女不好吗?

对此,姚宝熙老人常说:“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总归是要报恩的。”

早在10多年前,姚宝熙老人就和老伴商量好了,把这些年的积蓄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为家乡做些敬老助学的公益慈善事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宝熙老人的善举,可谓是一种无言的大爱。

也正是因此,他的离世才会引发这么多人的悼念与深深的惋惜。

他极其节俭的生活,与他无比慷慨的善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让人深感震撼。

姚老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物质追求的淡泊以及对精神追求的执着。

他一根皮带用了近20年,鞋子是20块1双的布鞋,衣服也是隔好几年才买1件。

然而,尽管他的生活过得清贫,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回馈却毫不吝啬。

他累计捐款1500多万元,用于建设文化活动中心、设立助学专项资金、修缮古建筑等公益事业。

这种慷慨的善举,彰显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姚老的善举,不仅是对家乡的回报,更是对社会的贡献。

他深知自己曾受到乡亲们的帮助,因此他更愿意将积蓄用于回馈社会,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出贡献。

这种“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精神,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姚老的离世,让我们深感痛惜。

但他的精神,却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无私和大爱。

他的一生,是对节俭和慷慨的最好注解,也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