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近年来,崇明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名片、长江绿色发展标杆,世界级生态岛建设事业乘风破浪、加速前行。为进一步展示崇明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我们开设“生态文明最佳实践地”栏目,为您讲述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故事。

初夏时节,港西镇协北村头茬薄荷迎来了收购的日子。村民们开心地载着晾晒好的薄荷叶,前往村里的收购点,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淡淡的薄荷香。

薄荷是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卫生、保健等领域。港西镇协北村因薄荷闻名,被誉为“薄荷村”,这片土地上生长的薄荷叶,不仅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叶子”,更是协北村的特色产业“名片”,为乡村振兴增添了一抹清新的色彩。

薄荷喜丰收

香飘海内外

早上6:30,记者来到收购现场,村民们已经拉着满载薄荷叶的车辆排起了长龙。村民们将一袋袋薄荷从车上卸下,收购人员有条不紊地进行称重、记录,现场一片繁忙景象。据介绍,这次的收购价为每斤12.5元,薄荷叶每年可采收三次左右,待全部收购完毕后,将统一为村民们支付钱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的收成还行,头茬收了250斤左右,预计总产量大概在400多斤。”村民王阿姨满脸笑意地说,“我种了一亩多的薄荷,今年能卖5000多元。种植薄荷简单、方便,对于我们这些年纪大的村民来说,利用空余时间在家门口种点薄荷,可以增加不少收入。”

记者了解到,此次薄荷叶总收购量达28000公斤。上海绿盛药材企业作为收购方,将对这些薄荷叶进行初步处理,随后销售给上海、安徽等地的医药保健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最终出口至香港、日本等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明种的薄荷品种是687薄荷,它是一种杂交薄荷,叶大,香气柔和,应用广泛,备受市场欢迎。我们的薄荷叶主要出口到香港作为凉茶的原料,同时也供应给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药企业津村药业以及小林制药,产品供不应求。”上海绿盛药材企业负责人陈飞说。

薄荷种植历史悠久

传统产业提质发展

协北村种植薄荷已经几十年。今年72岁的茅振权是最早一批薄荷种植户之一,参与并见证了协北村薄荷产业的发展历程。提及往昔,茅振权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在我小时候,正值计划经济时代,那时,各生产队种植多种经济作物,其中就包括薄荷。当时薄荷的种植规模不大,大家主要是将薄荷提炼出薄荷油,这些薄荷油由崇明供销系统统一收购,是我们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左右。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一位村民组长通过相关渠道了解到薄荷叶的巨大市场潜力和经济价值后,便带领村民们投身于薄荷的种植事业。这不仅为村民们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增收致富之路,也让协北村的薄荷产业逐渐崭露头角。

“起初,村民们对于薄荷产业发展心存疑虑,而且采摘薄荷叶相比制作薄荷油更费时费力。所以,刚开始大家只是试探性地种植了一些。”茅振权说。当收购商开始收购薄荷叶时,村民们才惊喜地发现,其经济效益远胜于其他农作物,于是,大家纷纷扩大种植规模,这使协北村薄荷种植面积达到1000亩左右,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薄荷叶生产地之一,产品远销海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时代的变迁,村民们逐渐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等组织,于是大家继续利用宅前屋后、闲散的土地种植薄荷。但是,市场风云变幻,薄荷叶也一度进入销售困难、收益不佳的境地。为破解这一难题,村里积极引进上海绿盛药材企业,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提供技术指导,确保种植户能够获得稳定的收益,从而推动薄荷产业的持续发展。

“每年采摘季前,我们都会与村民签订收购协议,让种植户没有后顾之忧。近年来,我们还组织农户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栽培、施药、田间管理等多个方面,让村民们能够更加科学、规范地种植和采摘薄荷,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陈飞说。

在协北村,薄荷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作物,更运用在村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用薄荷叶泡茶、熬汤、制作糕点等美食佳肴,让薄荷的清香弥漫在村子的每一个角落。如今,协北村共有250多户农户参与薄荷种植,种植面积达300余亩。这一绿色产业的兴旺发展不仅为村民们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范立;摄影:黄天奇

编辑:焦倩倩

责编:李琳、焦倩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