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

北京市昌平区司法局联合

昌平区人力社保局、昌平区仲裁院

成功解决一起历时两年的

工伤认定案件

一揽子解决劳动者 和用人单位的

劳动争议和行政争议

实质性化解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详情随观澜君来看

案情回顾

2022年初,劳动者李某(化名)因病猝死于某建筑工地,其家属就此事向用人单位主张工伤赔偿,可用人单位否认与李某存在劳动关系。接下来的两年,双方围绕劳动关系、工伤认定、赔偿金额开始了漫长的仲裁、复议、诉讼维权之路。

化解过程

倾听诉求 践行复议为民初心

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要求,承办人员在复议审理期间积极联系李某家属,充分听取当事人意见。承办人员了解到,李某父母年事已高,且父亲瘫痪在床,爱人身患残疾,因李某的死亡家里失去主要经济来源,急需工伤赔偿金解决家里的燃眉之急。为妥善处理此事,减轻当事人诉累,尽快让死者家属结束漫长的维权之路,承办人员坚持“如我复议”立场,主动联系用人单位和昌平区人力社保局,采取背靠背方式进行沟通,深入寻求矛盾化解空间。

释明法理 秉持案件审理公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承办人员通过对复议案件进行全面审查,认为昌平区人力社保局作出的工伤认定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但是考虑到用人单位受疫情影响,生产经营同样面临着巨大困难和压力,承办人员在向用人单位讲解法规、释明法理、厘清责任的同时,也从及时获赔等角度 建议劳动者家属降低赔偿金额,做好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利益平衡,促成双方达成一致赔偿意见。既保证劳动者家属得到有效赔偿,又避免用人单位因赔偿压力过大影响合法经营,为企业长远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供司法助力。

多方联动 齐心合力化解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承办人员反复多次沟通,双方当事人终于放下对抗情绪、换位思考,面对面共同推进矛盾解决。后涉事双方均同意作出让步,李某家属降低赔偿金额,用人单位也不再提起行政复议,同意支付死者家属赔偿款65万元。

为推进劳动争议和行政争议一揽子化解,昌平区司法局联系昌平区人力社保局、昌平区仲裁院,合力开展实质性化解工作。昌平区仲裁院出具《仲裁调解书》,确认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家属的工伤保险待遇;昌平区政府作出《行政复议调解书》,确认用人单位与昌平区人力社保局的工伤认定决定不再有行政争议;两份调解书既有效解决了劳动争议,又实质性化解了行政争议,实现了复议、仲裁调解成效最大化。

“我家老李(化名)的事儿终于有了结果,太谢谢你们啦!”李某家属激动地握着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手,不住地致谢。至此,一件历时两年多,历经2次诉讼、1次仲裁,1次行政复议的工伤待遇劳动争议案件,在昌平区司法局的主持和调解下得到了实质性的化解,既解决了劳动者家属的燃眉之急,有效减轻诉累,也避免了企业因负担过重陷入经营困境。

这起案件的有效化解,是行政复议法修订后,发挥行政复议公正高效、便民为民的制度优势体现,是贯彻《北京市法治政府建设实施意见》(2021-2025年),强化调解意识,适应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需要。昌平区司法局以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为目标,准确把脉申请人的“急难愁盼”,坚持能动复议理念,树立“穿透性”办案思维,有效解决行政争议化解“不见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