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昌无刺花椒枝头上的花椒密实

仲夏的花椒穗上,堆满青色的椒粒。

“我这一支穗上有300多粒花椒,是一般青花椒的两倍多。”6月12日的重庆荣昌花椒节开幕之后,吕玉奎带着上游新闻记者走进了他的试验田。

整片试验田有1500亩,是荣昌无刺花椒示范园。59岁的吕玉奎没有想到,21年前他与无刺花椒的奇遇,为舌尖上的麻辣鲜香育出一个良种。

他告诉记者,比起一般的青花椒,无刺花椒颗粒大、香味足、油脂多、麻味醇,叶片更大更密。因其抗病性强,可检的农药残留几乎为零。

去年,荣昌无刺花椒通过检验检测首次实现出口。现在,已经在采摘中的无刺花椒,将根据在手订单再度跨山出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玉奎在田间观察嫁接的荣昌无刺花椒长势。受访者供图

一段奇遇

花椒是重庆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是让村民鼓腰包的“宝贝”。可以说,作为重庆火锅的灵魂基底香料,是吃出来的大产业。

重庆田间地头的花椒,品种以九叶青花椒为主。杆、枝皮刺多而密,花椒采摘成本高、效率低,伤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吕玉奎扎根林业39年,现在是荣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站站长、正高级工程师。

20多年前,见农民采摘花椒常被刺扎伤,他就在想:能不能选育出一种无刺花椒。这个难题像花椒树上长满的刺一样,一直困扰着吕玉奎。

“林木育种是我学的专业,我都放弃了,谁来干?”吕玉奎说。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03年6月,吕玉奎在当时的吴家镇团结村“巡山”时,意外发现周家大院生长着一株茎、叶柄及叶两面均无刺无毛的无刺花椒品种。

“当时真的很惊喜,如获至宝!”吕玉奎回忆说,农户告诉他无刺花椒抗病性非常好,花期基本不需要打药。

当时正值花椒采摘季,吕玉奎提前支付了300元定金,说明意图并要农户帮忙留种,不到时间决不能采摘。

那时无刺花椒一斤卖的是10元,比起九叶青花椒要贵一些。“我记得很清楚,一共采摘了34斤花椒,我还补了40块钱。”吕玉奎笑着说,这算是他与无刺花椒的奇遇。

即便有了种子,可成功来得却没那么快。

为繁育荣昌无刺花椒良种,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播种育苗。

他精心选择粒大、质好的花椒种子,满怀希望地播种下去,施肥、浇水、修枝从不缺席,还不定期观察记录无刺花椒种子破土生长的日记。

“就像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吕玉奎说,他把田间当成了实验室,种下的每一粒种子都成了他的牵挂。

有时候,希望越大,失望越深。播种繁殖出来的花椒,存在着严重的“返祖”现象,苗株浑身上下依然有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吕玉奎在示范园里抽查无刺花椒的香味浓郁程度

打破垄断

科班出身的他,深谙林木培育之任重道远。

短暂的失落之后,他次年又掐准季节尝试扦插培育,以此保住品种资源。然而,扦插繁殖的成活率太低,不到10%。

同时期,他通过高压繁殖的方式,成功解决了种苗成活率低的问题,成活率达到90%。但新的问题又随之浮现:成活率高,但优良单株少、繁殖速度慢,难以大面积繁殖育苗。

一株苗,如何长出一片森林?吕玉奎走进高校和科研院所,想采用组培的方式开展繁殖育苗,因配方问题未能突破难关。

直到2013年,在一次偶然的下乡途中,吕玉奎看到当地嫁接柑橘苗时灵机一动,决定以野生竹叶椒、九叶青花椒等做砧木,采用无刺花椒一级优良单株的枝芽为接穗进行嫁接繁育。

他从四川眉山请来藤椒嫁接师傅,先后进行了枝接、芽接试验,由于技术工人只有藤椒嫁接经验而没有无刺花椒嫁接经验,完全照搬藤椒嫁接技术,结果嫁接成活率仅60%左右。问题出在哪?

他在检查时发现,多数嫁接失败的情况都是因砧木水分不足而导致接穗干枯死亡所致。他又决定将嫁接时间提前,使穗条早萌发从而避免春旱影响。

“嫁接前几天就对砧木充分灌水。”吕玉奎说,2015年开始,嫁接成活率大幅提高到93.8%以上。这意味着,无刺花椒嫁接技术获得成功,世上又多了一个花椒良种。

回忆起一路走来,吕玉奎淡淡地说:“培育的过程是艰辛的,想来不过就是风吹日晒,扛一扛就过去了。”

走出试验田

“无刺花椒抗病性非常好,尤其抗锈病。”吕玉奎说,锈病、蚜虫是九叶青花椒树的阿克琉斯之踵,必须及时用药防治,防治不当就会大面积掉叶减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破解科技与产业“两张皮”,要的是深度融合。嫁接技术走向成熟,吕玉奎想的是尽快走出试验田,尽早把良种推广到田间地头,让花椒树变成“摇钱树”。

十年前,吕玉奎在一次花椒产销对接会上遇上花椒种植大户游小军。后者当时种植的九叶青花椒管理得不错,可令他苦恼的是产量上去了,价格总起不来。

“要不来试试无刺花椒?”吕玉奎向其发出“英雄帖”。

当天下午,吕玉奎就将游小军带进试验田,两人以无刺花椒为媒就此结缘。“从没见过产量那么好的花椒,关键是没什么病害。”游小军说,“专家指路,我就听专家的!”

这些年下来,游小军以嫁接无刺花椒的方式,对种植的1500亩九叶青花椒实施边试边改,目前已经改造完成1000亩,预计明年还将再改造460亩。就这样,吕玉奎的心血真正走向田间产业化。

“抗病确实好,药物防治少。”游小军告诉记者,嫁接的无刺花椒修剪枝后会长刺,但不久后刺就会老化脱落,不影响采摘效率。综合算上人工等开销,每亩地管护成本可降600多元。

6月12日上午,一路同行的游小军摘下一支花椒穗,较真地数了数。这一穗有超过300粒花椒,而一般的青花椒只有100来颗,算下来要多两倍。价格上,以目前的市场行情,其鲜花椒落地价要比九叶青贵4元。

见整片无刺花椒长势喜人,吕玉奎感叹:“规模还会越来越大。”

目前,重庆文理学院破译了无刺花椒组培配方“密码”,已取得实质性突破。新育出的苗子正在吕玉奎的试验田里生长,不久的将来即可走出试验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昌无刺花椒去年首次出口 受访者供图

跨山出海

6月12日,记者在荣昌无刺花椒示范园里看到,郁郁葱葱的花椒树绵延在田野沟壑,一簇簇果实打起“拥堂”,持续向外输送诱人清香。

“已经采摘一个星期了,收了100多亩地。”游小军说,在他的花椒地里,村民可以徒手采摘。以这几天采摘量来测算,无刺花椒亩产可达1500斤。这样算下来,示范园投产的400余亩无刺花椒今年预计可产鲜花椒300余吨,可烘制干花椒50余吨。

无刺花椒“含绿量”高,但却是养在深闺里的宝贝。

去年的花椒行情不好,游小军另辟蹊径,与在国外的同学联系,让无刺花椒首次实现出口。

当年8月21日,工人将成箱的无刺花椒搬上冷链车,经上海港出海运往日本。在出口之前,荣昌区商务委根据出口需求,委托专业机构对花椒产品进行检验检测,结果显示:223项相关指标全部合格。

“这个数据让我兴奋了很久!”吕玉奎说,当地商务委主动联系永川海关,给予企业出口的绿色通道。

事实上,游小军所种植的“娇麻仔”无刺花椒,已在2016年通过无公害产地产品认证,2021年获得“绿色食品”认证。

今年的出口订单,再次让吕玉奎和游小军看到“含绿量”中的“含金量”。

“现在有两家外贸企业主动联系我,价格比去年的还高10元/斤。”游小军说,企业甚至口头承诺,若品质过硬,价格还有向上空间。

按照两家企业的要求,他再次按要求将无刺花椒送三方机构检验检测。结果显示,检测的302项相关指标全部合格。

一家出口花椒的外贸企业告诉游小军,之前一直在寻找这样高质量的花椒,自己有能力将他手里的花椒“一口吃掉”。

“有序壮大荣昌无刺花椒规模。”吕玉奎说,希望更多的无刺花椒扬帆出海,让花椒农户腰包鼓起来。

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摄影 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