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至

大家知道,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两个半球,我国处于地球北半球。我国最接近赤道的地方,是最南部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4度。

太阳常年能够直射到的区域都在赤道附近,能够直射到的最北位置是北回归线。在我国,北回归线穿越了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省四个省份。海南省则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除了这些省份,其他都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每年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太阳距离最近,日照时间最长,正午太阳高度角最高(即:离头顶最近),白昼时间最长。夏至过后,太阳将走“回头路”,阳光直射点开始从北回归线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减短。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会逐日降低。

夏至到了。这里有一个问题:各位看官,在我国、夏至当天,是南方的白昼时间长呢,还是北方的白昼时间长呢?……

不难为大家,直接公布答案吧。夏至这天,我们北方的白昼时间长,越往北、白昼时间越长。如:

  • 海口市(北纬20度)13小时多一点;
    杭州市(北纬30度)为14小时;
    北京(北纬40度)15小时;
    黑龙江漠河(北纬52度)达17小时以上。

这好像和我们心里的观念不一致啊:越往北、越离太阳远啊,怎么离太阳越远、白昼时间越长?其实道理很简单,我们举例说明吧:一只椭圆形的鸭梨、正在以果柄为轴心转动。这时,拿一只电筒直射鸭梨中间腰部;就会发现,随着鸭梨的转动,刚才直射到的地方,逐渐已经光亮照不到了,可是刚才没有直射到的地方,还有一部分可以接收到电筒的光。

夏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至

尤其鸭梨顶部,甚至会一直收到电筒光亮。呵呵,地球就是个鸭梨、鸭梨上那个一直接收到光亮的地方,如果换成地球,就是出现了极昼现象。不知道我的例子帮您理解了没有?没有理解也不要紧,了解这个事实就算有收获。接着,我们说另一个问题。

夏至这天,我国绝大部分地方和太阳的距离最近,白昼时间最长。但是,夏至这天却不是一年当中最热的一天。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家知道,地球是被一层厚厚的大气层包裹着的。我们平时感受到的热,并不完全是太阳照射带来的,大部分是周围的空气带给我们的:天冷时、叫气温低,天热时、叫气温高。而大气里的热量,是由地面反射太阳的热量传给大气的。

地球被大气层所包裹,太阳光穿透大气层加热地面;地面再通过红外辐射、空气对流和水分蒸发等形式把热量传递到大气。大气层对太阳辐射进来的热量毫不阻碍,但对地球表面热量往外的释放,却控制的很严,这样就起到了保温作用。白天的温度不会太高,晚上的温度不会过低。

我们每天感受到的温度并不完全取决于当天从太阳得到的热量,而是取决于大气层里积累的热量。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的确最多,但夏至过后的几十天中,虽然太阳位置不是最近,但也相当近;日照不是最长,但也相当长。

在夏至过后的这段时间内,我们周围的大气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要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日平均温度会继续升高,到了三伏天升到最高。这就是为什么夏至一个多月后、进入三伏天,才会真的热翻天。三伏天过后,大气层每天接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了,温度才开始慢慢降低。

这个解释要觉得啰嗦,那就再给个简单的。用火烧水,水最热时,不一定是火最大时。水热到一定程度,即使把火关小一些,水温仍会继续上升。这就是因为水吸收的热量仍大于散失的热量。一天当中,中午12点时虽然太阳最近,但最热的时候是午后2点左右,也是同样道理。

夏日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日面

我们接着说夏天。在我国,夏天被分三个阶段:孟夏、仲夏、季夏。所谓仲夏就是盛夏,或者是最夏天。按照我国的传统历法,阴历四月为孟夏,五月为仲夏,六月为季夏,三个月合称三夏。孟、仲、季的意思,在我国文字里,代指第一、第二、第三;类似于伯、仲、叔。

按公历,孟夏大概在5月,仲夏在6月,季夏在7月。说起仲夏,估计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是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那部喜剧《仲夏夜之梦》。在这部著名的戏剧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一个叫浦克的、喜欢恶作剧的小精灵,他采了一种具有魔力的花汁,趁两个男主人公睡觉时滴在了他们的眼睛里。这样,男主人公醒来时就会狂热地爱上他第一眼看到的人。

在我国,也有和仲夏夜相关的民间传说。其中一个就是:在仲夏的午夜,所有的精灵都会出来在月光下玩耍;如果有人在那一刻许下自己的心愿,就将可能被精灵们听见。听见心愿的精灵们,就会主动帮助许下心愿的人完成心愿。

在这个传说中,还有一个和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类似的内容:这些出来玩耍的精灵们,会选择一些睡觉的人、在其眼皮上滴上一滴神水,第二天被滴神水的人醒来后会爱上第一眼看到的人。

事实上,中西方很多的文化都是相通的,一些传说的内容也有类似之处。不过,西方没有我们的二十四节气。

在中国进入农耕社会后,我们的先人逐渐发现了太阳的运行对农作物的影响,于是就制定了一套根据太阳运行规律来指导农事生产的历法。这套历法就是“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天文学、气象学及农作物生长特点等多方面知识,反映了一年当中、和农业生产有关的自然特征。直到今天,二十四节气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指导使用。

夏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至

有心的看官,可能会在这里想到一个问题: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象特征、农事生产、物候变化的具体时间并不相同;如,山东、河南一带种植冬小麦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但北京一带却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那么,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哪个地方的具体特点来制定的呢?

有史以来,尤其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我国主要政治经济活动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二十四节气也是按照这一带的气候、物候特征建立起来的。很多人认为,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以河南登封为本的。不过,也有学者经过观察后发现,现在仍在使用的二十四节气,其对应的农作物适时情况,在山东聊城的莘县附近最为相符。

尤其芒种,在莘县观城附近,非常淮确。其实,无论聊城莘县、还是河南的登封,共同之处是都位于黄河流域。当然,对于黄河流域外的地区,二十四节气也不乏参考价值。

节气的出现,最早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对节气有所记述。当时,我们的先人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即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一年当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短至”、“短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日长至”、“长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商朝时,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八个。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西汉刘安《淮南子·天文训》,书中有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名称。

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又分三候。对于夏至来说,三候的口诀是: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

夏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夏至

  • 鹿角解:我们先人认为,麋与鹿虽属同科,但一阴一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 蝉始鸣:雄性的知了(蝉),在夏至后会因为感受到了阴气的产生而鼓翼而鸣。
    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所以得名。

夏至三候口诀的意思就是:在炎热的仲夏,一些喜阴的生物开始出现,而阳性的生物却开始衰退了。

和冬至后进入数九寒冬类似,夏至后就进入了夏九九。民间也流传有歌谣,内容是:

  •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各位看官,关于夏至的民谣民谚,你最熟的是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