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潭镇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实施“稻虾共作”的生态种养模式,绘就了“一地两用、一田双收”的富民增收新“丰”景。

在白花塱村必成风稻虾共作示范基地里

村民正忙着收起虾笼

一只只挥舞着大钳子的小龙虾渐渐浮出水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投苗、成虾到捕捞

一茬需要耗时2个月的时间

这样长出来的清水小龙虾

品质优、个头大、肉质饱满

深受消费者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龙虾和水稻共生共长

提升了品质增加了效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龙虾排出的粪便能作为水稻的天然肥料,小龙虾又可以田间的危害性幼虫为食。”据基地负责人介绍,“稻虾共作”生态种养模式是利用小龙虾和水稻生长季节对水分和养分需求的互补原理,形成了一种优势互补、互利共生的生物链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基地养殖了1600亩的小龙虾,一年养殖3茬,单茬亩产量约350斤,根据品质分大中小三个品级,均价为25元一斤。进入旺季,基地平均每天出货6000斤小龙虾,需要30多个工人负责捕捞、分拣小龙虾工作,带动了附近村民家门口就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邹彩凤黎楚浩

编辑:邹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