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顺水的时候,人类对苦难的记忆不会比鱼的记忆长多少。

当下的国人,对于饥饿这个词应该没有太多切身的体会了,现如今,哪怕在中国最贫困的地区,也已经越过温饱线。即便是经历过上个世纪饥饿年代的老人,那种食不果腹的感觉也只留存在记忆之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连续的高温让中国北方地区被连续炙烤。山东河南等地更是出现大旱,不少地区甚至一个多月都没下雨。土地开裂,看的让人触目惊心,被高温烫的抖动的空气,加上一望无际的死气沉沉,犹如世界末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不少地方政府启动抗旱四级响应,但今天,看到一位河南当地人是这么说的。

在这次抗旱的过程中,主力居然一群七八十岁的农村留守老人,而他们需要顶着烈日,抱着粗重的水管,想办法搞来水,然后每天对着地里幸存的秧苗浇水,一天不浇,这些秧苗就要被晒死。如果这样的干旱再持续下去,那么今年别说丰收,能保住口粮就算是老天开眼了。

为什么年轻人没回来帮着抗旱呢?文章里有句话很让人揪心“有家的地方没钱,有钱的地方没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在很多新闻中我们时常能看到又是哪个年轻人回乡创业成功,又是哪个年轻人用科技兴农。

但是放眼全国,种地、务农依旧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即使是年年丰收,收入的天花板也在那了,你要想摆脱命运,要想从农民变成城里人,要想自己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进城打工,依旧是多数农村人的唯一选择。

同样,即便是依靠袁隆平的超级杂交水稻还是无人机精准喷洒的现代科技。必须认清一个现实,纵然科技发展了几百年,农业依旧还是靠天吃饭,阳光、土壤和水源,人类依旧无法取得什么实质性突破。

之所以现在哪怕在粮食主产区出现干旱,哪怕出现欠收,我们还能挺过去,除了我们把亩产量提上去了,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一是现代农业大规模使用了化肥,二是新中国兴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三是现代粮仓和供应链的应用。

但即便如此,我们也该明白一个道理,人类能否吃饱的基础还是靠天赏饭。而我们能够取得粮食成就其实并不在于我们自身多伟大,一旦气候发生些许突变,就像这次,只要一个多月,人类的脆弱就会立马体现。

可能我们唯一值得骄傲的就是如果这样的旱情发生在古代,就会饿殍遍野,就会有农民起义。而如今,我们还能吃上一口饭。

但如果这样的恶劣天气越来越多,自然环境越来越差呢?比如干旱持续一年,人类现有的科技能对抗大自然吗?1942年那场发生在河南的饥荒悲剧是否会再次发生?饥饿是否将重新降临人间?有些时候,不是日子顺风顺水了,就不用考虑极端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河南的这次旱情来看,老天爷的事情我们无法控制,但有些事确实需要反思。

不久前,网友晒出了一张山东微山湖地区1948年的地图,地图上原先的湖区部分如今已成为千顷良田。确实与当年相比,人口成倍增加,我们需要更多的耕地,但是否意味着要把原来的生态系统破坏改造为田地?

另一方面,从一线大城市到十八线小县城在过去十年极速发展房地产,这里面又有多少农田变成了地皮?

当我们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我们要的不仅是把原有的荒滩、戈壁、沙漠利用起来,把植被铺上去,更重要的是原有的生态系统我们是否能够保护好,保护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定胜天,但不尊重大自然,违背客观规律,哪怕是一时胜天了,也要连本带利吐回去。

说完老天爷的事,聊回农业这个话题。其实科技兴农也好,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也罢,都必须解决一个根本问题,如何让农业有钱赚?

如今尚有七八十岁的大爷大妈抱着水管抢救秧苗,还有点庄稼人当年的影子,那么再往后呢?如果他们的下一代全都进城了,面对这种天灾全都躺平了,怎么办?

不要说以后就靠无人机靠机械化生产,能完全脱离人吗?谁能拍着胸脯说百分百做到?

不谈旱灾,就说食品安全,你想吃的健康、吃的有机,但是没人去精耕细作,没人伺候庄稼,你觉得可能吗?

但是一方面要吃的好,但是一方面农业生产的收入天花板就在那里,收入剪刀差始终存在,有多少人会真正回归农业?这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里不是说单纯提高农产品价格,而是考虑如何让农业形成一个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既有粮食生产,也有经济作物,而非简单粗暴的用工业平推。

此外,必须看到,此前的城市化让资源过度向城市集中,有多少农民迫于生计压力才走向城市?中国人思想的深处是有乡土情结的,当我们完成工业化,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当下,必须看到,我们反哺的对象除了农业本身,其实更多的应该是农民,需要做的也是将资源更多地向农村转移,而不是用工业彻底消灭农业,让市民彻底取代农民。

1942年,发生在河南的那场饥荒至今依旧是国人心中永久的痛,冯小刚用电影拍出来,大家才知道饥荒的可怕,但事实远比电影更加残忍,易子而食、人相食,这样的人间惨剧,希望再也不要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