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96”工作制惹争议

最近一段时间,每到晚上9点后,位于福建宁德市的宁德时代“软包电池”大楼,总是会灯火通明。原本晚上6点左右就会拥堵的交通,现在也被推迟到了晚上9点后。而这些细微的变化,都和一项传闻中的新规定密不可分。

据媒体报道称,近日宁德时代向员工发出了“奋斗100天”的号召,所有G7级别以上的员工从6月12日起,施行“896”的工作制,即早上8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共“奋斗100天”。

按照网传的这份规定,宁德时代G7级以上员工们,每个月都需要工作312小时,比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长要多110个小时。

不光如此,该规定还对不同人群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对于外籍员工,网传通知文件中特意提到:“外籍员工不强制,按他们的意愿。”

这种超长强度的工作时间和不同国籍员工的差别待遇,迅速引燃了公众情绪,舆论一时沸沸扬扬。对此,宁德时代相关人士对媒体回复表示:“此事为曲解造谣,公司没有发出这样的规定。”

但多位宁德时代员工对「市界」表示,“896”工作制度已经在公司切实施行了。“896”工作制的通知,最初仅仅是有部门以文件的形式发出,但在引起舆论热议后,多数部门改以口头形式传达了下去。”宁德时代内部员工李明说道。

据李明透露,如今,宁德时代员工的电脑桌面被统一设置了一句标语——“奋斗100天”。按照新的规定,所有G7级以上的员工们都需要工作到9点加班,而所谓的“G7级”,正是宁德时代工程师们的入门级别,也就意味着所有工程师都需要义务加班,没有加班费。

“宁德时代本科生校招进来就是7级,硕士是8级,博士是9级,所有7级以上员工加班从来没有加班费。”宁德时代员工陈磊说道。但如今,“896”的要求下,员工们的加班时长成了一项硬性规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稍微弹性一点,比如周五默认大家可以早点下班,周六没有硬性时长要求。现在加班制定的更明确,也更狠了。”陈磊说, “大家基本都是忍受着高强度的工作,因为一旦加班不达标,就会被警告影响绩效。”

众所周知,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与庞大的产业规模,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行业造就了很高的壁垒,鲜少有电池厂能与其相媲美。可如今,全球动力电池领军企业的高科技光环,与宁德时代高强度的加班制度,形成了些许割裂。

张强是在宁德时代总部任职的软件工程师。正如很多慕名来到福建宁德的“打工人”一样,多数人都会先被舒适的自然环境惊艳,这里依山傍水、气候舒适,堪称“花园城市”。

但超高的工作强度,很快就让张强打破了滤镜。面试宁德时代时,他特意问过公司的加班情况,人力给到他的回复是“855”,张强放心交了简历。但等到入职后第一天,他才发现自己太天真了。

在宁德时代,加班时长成为宁德时代对员工的一项绩效考核指标。“比如一些研发岗,内部会设月度加班时长排行榜,加班时长偏低的员工,就会被经理层级通报批评。”上述员工说道。

也因此,在宁德时代,究竟哪个部门最忙是一个没有定论的事情。即使是被认为不算忙碌的仓库,每个月的加班时长也在110小时之上。有员工对「市界」粗略估算了一下:“平均每人每个月加班时长都在100小时以上。”

面对公司的硬性规定,宁德时代的员工们普遍表示很无奈:“我们也很讨厌这种规定,但是没办法。”据张强透露,几乎每一个入职宁德时代的工程师都会签约一份竞业协议。

在长达13页的竞业协议中,宁德时代列出了50家竞业限制企业的名单,涵盖了比亚迪、亿纬锂能、中航锂电、长城汽车等多家知名企业。

“我们公司竞业协议是真的会认真执行,还曾经为此把员工告上过法庭。”张强说道。而这份协议的存在,也致使宁德时代因竞业问题与员工间的官司不在少数。

“一般来说只要离职,都会生效一份半年到一年的竞业协议,这期间就很难在相关的领域去找工作了。”因此,不少员工们要么黯然离开行业,要么则只能等待竞业期熬过去。

“躺赚”时代一去不复返

宁德时代“896”工作制的背后,折射的是宁德时代“躺赚”时代的结束。不同于早期宁德时代万亿市值下的“造富”光环,行业激烈内卷下,降本增效如今也成了宁德时代逃不开的命题。

每到部门月度经营会议,张强总会对业务领导口中的“降本增效”四个字感到不安:“每次业务领导跟我们开会提到的重点都是降本增效,甚至会说要优化多少人力,制定量化指标。”

不光是工程师们,周围其他同事的工作处境也和以前大不同。陈哲对「市界」表示:“像我们销售同事,现在是宁德时代的销售需要陪客户喝酒,以前是客户陪自己喝酒,形势就会有些反转,不过我们对自己的供应商依然是强势。”

不过,和宁德时代“打工人”们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不同,早期入职的“元老”们早已通过持有股票实现了集体暴富。那时的新能源行业,尚处于一片蓝海,许多早期来到宁德时代的员工们,都借此实现了财务的跃升。

实际上,在最初的草莽创业阶段,宁德时代并没有狼性文化一说。当时的动力电池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宁德时代在动力电池市场中也还是个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弟”。

宁德时代正式入局之前 ,比亚迪早已提前高调宣布进入汽车行业,“电池大王”的美誉属于王传福。而早期的曾毓群,最早则是从电子厂技术员起步,一干就干了十年,后于2003年联合成立了一家手机电池制造厂商ATL(宁德新能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想要跃升为“电池一哥”,曾毓群需要在数次抉择中持续的赌赢。他先是放弃了ATL的联创职务,创立CATL(即宁德时代),大胆押注动力电池赛道,并成功啃下了宝马的超500亿订单,挤掉了三星。

后来,得益于补贴政策红利,宁德时代押注的三元电池成功赌赢了,顺利于2015年进入动力电池“白名单”。借此,宁德时代不断扩大与主机厂的合作,市场份额从30%持续提升到50%以上,出货量超越比亚迪成为行业龙头。

到了2016年,大量车企转投宁德时代,铺天盖地的订单砸向宁德时代。不少员工印象深刻的是,从那一年起,宁德时代开始提出 “奋斗100天” 计划,要求员工每天加班到晚上九点,奋斗100天交付产能。

自此之后,加班文化成了宁德时代的显著标签。曾毓群也曾在公司内部邮件中激励员工们的奋斗精神:“对于竞争对手,要以老子跟他拼了的精神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为了更好的激励员工,曾毓群还掏出了股权激励,将公司利益和管理层、员工绑在一起。2018 年宁德时代上市后,宁德时代一共有过四次对核心层、骨干层的股权激励,涉及人员多、回报大,造就了一批富豪们。

在福布斯2021年5月的统计数据中,刚刚成立10年的宁德时代,一连造就了9位财富达到10亿美元的富豪,超越谷歌和Facebook,成为全球拥有富豪人数最多的企业。

而宁德时代蓬勃发展的态势,也很快吸引了大批员工的加入。「市界」统计财报发现,2019—2022四年间,宁德时代2019—2022年员工总数分别是2.68万人、3.3万人、8.36万人和11.9万人。

不过,到了2023年,动力电池行业吹起产能过剩的号角,宁德时代的产能利用率降至70.47%,比2020年疫情时还要低。或受此影响,2023年年末宁德时代员工人数为11.61万人,较上一年减少了2859人。

在内部员工陈哲看来,员工数量减少的趋势或将进一步加剧。陈哲对「市界」透露,实际上,宁德时代从去年年底开始重点提出数字化战略 ,以期尽快实现降本增效,降低人力成本。

“现在内部有推很多数字化项目制的培训,公司也聘请了很多阿里、华为之前负责数字化业务的人,来做改造和提升。”上述人士表示。

被比亚迪步步紧追

新能源崛起的短短数年里,行业里不断演绎着“城头变幻大王旗”,而宁德时代的“铁王座”之位如今也正在被后来者猛追猛打。

一直以来,宁德时代都被认为是三元锂电池路线的代言人,针锋相对的,则是主推磷酸铁锂路线的比亚迪。但在如今的“宁迪之争”中,天平已经不再完全倾向于宁德时代。

近两年,比亚迪作为一手握整车、一手握电池的垂直整合企业,正在快速崛起,并向宁德时代持续释放压力,这也导致宁德时代的业务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公布最新数据显示,5月,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车量达17.29 GWh,市占率为43.87%,环比下降0.77%,已经连续第三个月环比下滑。

而尽管依然是国内榜首,但比亚迪与宁德时代上月的市场份额差距,也已经连续3个月缩小,最新已于4月的16.28%缩小至5月份的14.9%。

宁德时代也在积极应对行业和市场的变动。近三年,宁德时代的研发支出稳定增长,产品也层出不穷,甚至还为此拿出了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几乎直指比亚迪的刀片电池。

眼看着国内越来越卷的市场形势,曾毓群也开始把更多的目光放向海外,其全球市占率从2021年的33%至今已提升到 46% ,一路高歌猛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美国市场则被视其兵家必争之地。曾毓群曾一再强调:“美国市场,宁德时代是一定要进的。”但没想到,对美国志在必得的宁德时代,很快就碰了壁。

先是2023年宁德时代与福特合作的密歇根电池厂被叫停,今年初,则是美国限制对宁德时代等六家电池企业的国防采购。到了这个月,则演变成美国要求完全禁止宁德时代产品入境,限制程度一次更比一次狠。

这些持续的限制措施,也导致宁德时代因此错失了部分订单。接近宁德时代人士对「市界」表示:“一些客户因为美国政策的影响,本来签的是5到7年的长单,但因为制裁影响,不少订单都全部化为0了。”

然而,美国的制裁虽然成了宁德时代出海之路上的绊脚石,但并不会改变它出海的决心。接近相关业务内部人员陈哲对「市界」表示:“我们国内团队的人员在缩减,而海外团队的人员明显是在扩张。”

“目前我们新增了很多海外工厂建设的岗位,主要目的是想推动原材料本地化,避免贸易战和国外法律法规的影响。”上述人士表示。

目前,动力电池产业内部也在发生剧烈变化,面对越发复杂、严苛的海内外竞争环境,宁德时代是否能够持续稳坐“铁王座”的地位,还有待时间检验。

(文中受访人士均为化名)

作者

李 逗

孙春芳

运营

刘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