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冬至和夏至是两个很重要的节点,冬季到了冬至后天气就更冷了,而夏季在夏至节气后就酷热难耐了。毕竟到了夏至节气后,马上就要进入“三伏天”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这周的星期五,也就是6月21日就要迎来夏至节气了。关于夏至节气,老辈人就说了:“夏至有三怕,最怕雨不下”。意思是说在夏至节气的时候有“三怕”,而最怕的就是当天不下雨了。那这到底是哪三怕呢?为何要怕呢?

“夏至有三怕,最怕雨不下”。

首先,要说明一下的是这里的三怕,并不是真的害怕,而是担忧。即农民在夏至节气到来前,担忧会出现三种天气现象。

其中之一就是怕“闷热”。

这里的闷热,指的是当夏至节气到的时候,气温要比往年热很多。因为正常情况下,夏至节气并不是最热的时候,是夏至节气后面的小暑、大暑才是最热的。如果夏至节气就已经很热了,这表示当年的气温是比较反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民间就有一句老谚语“夏至闷热汛来早”,意味着如果夏至时节气温过高、湿度过大,那么汛期可能会提前到来。

这对于农作物的生长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汛期提前的情况下,农田可能会被洪水淹没,导致作物受损甚至绝收,所以农民对此是比较担忧的。

其次,夏至节气怕东风。

在古人的观念中,夏至时节刮东风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农谚云:“夏至东风摇,麦子水里捞”,说的是在夏至节气刮东风,那么后面的雨水特别多,降雨也很大,麦子都可能被水给淹没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还有类似的“夏至东南风,平地把船撑”、“夏至东南风,十八天后大雨淋”。这些谚语都说明了一个现象:夏至时节如果刮东风或东南风,那么接下来很可能会迎来大量的雨水

过多的雨水不仅可能导致农田积水,还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对农作物造成严重的损害。其实不管是 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到了夏至节气以后降雨增多了。

这主要是因为夏至节气后气温高升了,空气对流旺盛,这样就容易形成雷阵雨,一些地区或会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因此,农民们对夏至时节的东风也是心存忌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夏至节气怕不下雨,这也是夏至三怕中,最为人们所担忧的。那为何害怕夏至节气不下雨呢?

这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考虑。第一个,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少。

在古代社会,雨水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夏至时节正值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天气干旱、缺少雨水,那么农作物很可能会因为缺水而枯萎死亡。

因此,人们总是希望夏至时节能够下雨,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然而,如果夏至时节天气晴朗、没有下雨,那么人们就会感到非常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根据经验,夏至节气下雨,往往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充足。而夏至晴天这可能出现旱情,他们担心接下来会迎来长时间的干旱天气,导致农作物歉收甚至绝收。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历史上确实有很多因夏至时节不下雨而导致农作物歉收的例子。在民间还有“夏至无雨六月旱”、“夏至大晴天,干旱到秋边”等说法。

第二个担忧就是伏天也少雨,气温偏高。在民间就有“夏至无雨三伏热”的说法,意味着如果夏至时节没有下雨,那么接下来的三伏天可能会特别炎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炎热的天气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对农作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人们总是希望夏至时节能够下雨降温,为接下来的三伏天创造一个相对舒适的环境。

由此可见,农村老人所说的“夏至有三怕,最怕雨不下”,也并不是无稽之谈,或者是空穴来风,更多的还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这一说法体现了古代农民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而这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方向。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聊到这里,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