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名相李德裕于大和年间任西川节度使,正值唐番边境战争不断,故而在成城修建筹边楼,不仅供登览之用,而且与军事有关。

李德裕入蜀不到三年,南阻南诏,西拒吐蕃,边防巩固,人民安居,西川一带一直很安定。

大和六年十一月,李德裕调任离蜀,此后边疆纠纷又起。

这时,薛涛已是七十左右的老人了。她感慨时事,写了这首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筹边楼

薛涛〔唐代〕

平临云鸟八窗秋,壮压西川四十州。

诸将莫贪羌族马,最高层处见边头。

这首诗的大意是:

筹边楼高与云鸟齐平,八窗同开,秋气逼人。它那雄壮的威势震慑西川四十州。

诸将切莫贪求战利品羌马而擅自在边地寻衅,站在此楼最高层上,可见边地的极远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薛涛,唐代女诗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

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

晚年的薛涛,并没有躲在清幽的小天地里,把自己和现实隔绝开来,这首《筹边楼》,便是她关怀时事政治心情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句“平临云鸟八窗秋”,写写楼的高峻,筹边楼挿入云霄,与飞鸟齐平。若在秋天,天旷气爽,登楼而上,从八面窗户朝外望去,周遭情景,尽收眼底。

“平”字用得传神,登上俊伟的筹边楼当然视线是与云、鸟齐平的,但若要将这种感觉传达得出神入化,恐非“平”字不能。

“八窗秋”,喻其窗户之多,楼内明敞通达,可极目千里。此楼建于秋天,登此楼则四望如一,天高云淡,神情舒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次句“壮压西川四十州”,这样一座雄伟挺拔边防建筑,气势之“壮”,充分显示了西川首府形胜之地的气度和大唐安抚边防的坚强力度,完全可以保证西川三十八州的安定团结。

一个“壮”字,如力重千钧,深蕴内涵。当年李德裕建造此楼,并非只为观赏蜀地风光,而与军事有关。此一“壮”字,不但写出楼之气势,而且又表明此楼关系着西川四十州的利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句“诸将莫贪羌族马”,诗人犀利地点出,边境以往连续多事的根源,在于唐将的贪婪腐败。他们眼光短浅,图谋小利,往往酿成动乱大患。

一个“莫”字融责备、告诫、规劝等情感于一炉。她希望守边的将领们切莫目光短浅,贪得无厌而对羌族进行肆意掠夺,那将变正当的筹边为骚扰,造成战火弥漫、民不聊生、边境不宁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末句“最高层处见边头”,筹边楼居高临下,登上最高一层,眺望边境,一目了然,既可发现边境前线的外来侵犯,也可监督大唐将士的不端行为。

“见边头”意在“远”字,筹边应从大处着眼,登高才能望远,居高才能制远。这样的结尾,把劝诫的深意又推进了一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一首短短的七言绝句里,有议论,有感慨;有叙述,有描写;有动荡开阖,有含蓄顿挫,跌宕迂回,耐人寻味。

此诗托意深远,非寻常女子所思,而更可贵的,是深藏豪情壮志,寓漆室女坐啸风云之意,确是“无雌声”之作,阳刚之美贯穿始终。

【声明】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