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8月,甲午战争爆发后,仍在中国居住的日本人成了过街老鼠,而与日本蛇鼠一窝的英国非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要求日本人撤出英国租界,唯恐沾了晦气。

在此形势下,居住在英租界的日本人石川伍一不得不举家搬迁,逃往好友刘棻家中暂住。

旧友重逢,一时感慨万千,就在两人秉烛夜谈,回忆往昔种种时,大批清兵突然破门而入,将石川伍一死死按在地上。

不明所以的石川伍一大惊失色,挣扎道:“为什么抓我!”

清兵领头将通缉令摆在他面前,冷声道:“奉命缉拿通日贼人。”

石川伍一听完脸色骤变,绝望地低下了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回到3天前。

满载撤华日侨的“重庆号”即将启航时,甲板上突然冒出大批怒气冲冲的中国人。

他们都是曾被日军迫害或对日本深恶痛绝的百姓,此次登船,是想以“缉拿间谍”为借口,将目之所及的日本人拉出去暴打一顿,以解心头之恨。

这本是一场乌龙,但谁也没有料到,假话竟成了真。

因为混乱之中,一封写给日军高官的密函被人翻出,不过多时就落入清廷手中,展信一看,赫然是日本对留华间谍的部署计划,而“石川伍一”的名字就在其中。

清政府依此将石川伍一逮捕归案,严刑拷打之下,石川伍一很快招供,一场令人胆寒的阴谋徐徐浮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日本觊觎中国并非一时兴起。早在1886年,日本就已经将大量间谍输送至中国各个领域,一张部署严密的情报网络在暗处运转多年。

当清政府发现时,蛀虫已经遍布大江南北,在其中,有一个日本人格外“功勋卓著”。

他就是宗方小太郎,一个比中国人更了解中国的日本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经济看中国

宗方小太郎自20岁起来到中国,于上海东洋学馆学习中文。

因为此前从未系统接触过汉语,所以求学之旅并不轻松,来华多年,开口说中国话时依旧带着浓重口音。

但好在平日里可以谎称自己是福建人,将口音一事糊弄过去。

宗方小太郎为什么要隐瞒自己日本人的身份呢?

因为东洋学馆培养的并非“学生”,而是“间谍”。

除了学习汉语外,他们还有一项重要使命:

彻查之那(日寇对中国的蔑称)国情,以备日后之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方小太郎坚信,只有加入中国,才能了解中国。于是,他脱下西装,换上长衫,将自己打扮成清朝人的模样。

事实证明,这一举措相当聪明,百姓对他中国人的身份深信不疑,对他的提问毫不设防,堪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很快,宗方小太郎凭此走遍北方九省,写下多篇见解深刻、内容翔实的报告,日本高官对其赞不绝口。

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他对中国财政的调查研究。

1894年,他在《中国大势之倾向》一文中犀利指出:

清政府财政总收入仅有9074万两银子、523万石米。

这一论断提出后,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甚至受到许多质疑,因为实在是太少了。

清政府在当时虽然被列强认为是“软柿子”,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他们仍认为中国是地大物博、经济富庶的国家。

但事实证明,宗方小太郎是对的,他甚至还“高估”了清政府,据后世材料记载,清政府财政税收仅有8300万两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什么使得清政府国库空虚?

宗方小太郎一针见血地指出:腐败

“国家是人民的集合体,人民是国家组织的一分子,分子一旦腐败,国家岂能独强?中国的‘分子’们集体腐败,国家的元气就丧失消亡。”

宗方小太郎一席话虽然饱含对中国的贬低,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晚清官员俸禄普遍不高,难以支撑他们奢靡的生活,所以,“贪腐”成了官场潜规则。

据记载,首任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七十大寿,仅收受礼金就达50万两白银。

官员之间送礼甚至自成系统,夏天送“冰敬”,冬天送“炭敬”,节日送“节敬”,婚庆送“喜敬”,女眷送“妆敬”,公子送“文敬”等等,可谓门类齐全、无所不包。

当然,收受礼金、卖官买官、增收赋税、克扣军饷等在官场上已是司空见惯,更甚者还有买卖人口、开设赌场、经营妓院等灰色产业。

从朝廷重臣到地方小官无一不“贪”,这些人能在枫亭水榭中享受靡靡之音,而被他们剥削的百姓只能在寒风中冻饿而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因如此,在底层走访多年的宗方小太郎推断:

“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中国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

一语中的,17年后,辛亥革命爆发,中国自此陷入了长达38年的混乱时期。

宗方小太郎对中国形势的分析字字见血,改变了许多日本高层对中国的忌惮之心,为日本的“侵略行动”带去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甚至《马关条约》中的许多条款,都能见到宗方小太郎“建议”的影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事间谍之行

作为日本声名远扬的间谍,宗方小太郎不仅能舞文弄墨,还能深入军事腹地,拿得一手情报。

早在甲午战争开始前,日军就派出大量间谍在北洋舰队驻地附近徘徊,通过观察舰队演习、进出、人员增减等情况,来推测舰队布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北洋舰队士兵并非全然不知,但他们不认为间谍们的小动作能对大局产生什么影响,因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不仅如此,只要“钱”到位,清兵还能直接将内部消息卖给间谍,或者在其他“方面”通融。

宗方小太郎就是利用这一点,畅通无阻地深入军队内部,观察其行动计划。

连续探查3周后,宗方小太郎得知了舰队番号、数量、动向,以及一条重要的情报:行动时间。

基于这些信息,日军提前在黄海道大东沟做好部署,并在与北洋舰队的战争中大获全胜。

当然,宗方小太郎窃取情报如此之多,不可能一点马脚不露,不过他依靠对中国的了解,每次都能险象环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首所述“重庆号”事件,就是宗方小太郎间谍身份第一次暴露。

得知他的所作所为后,清政府勃然大怒,马上下发通缉令。

消息灵通的宗方小太郎立马知晓了这一情况,连夜从烟台逃往上海。

哪承想,在去往上海的邮轮上遇到了清官蔡廷标,两人曾经打过照面,彼此认识。

宗方小太郎冷汗立刻流了下来,因为一旦被蔡廷标举报,那他一定没法安全抵达上海。

电光石火之间,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买通蔡廷标

于是乎,他主动上前与蔡廷标打招呼。

蔡廷标见到他极为惊讶,又想到上头的命令,不由眉头一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蔡廷标想开口揭穿宗方小太郎前,宗方小太郎赶忙制止了他,抢先开口道:“求大人帮忙。”

紧接着,他绘声绘色地讲自己的不易与冤屈,又大谈两人昔日志趣相投的美好光景,还明里暗里示意“合作”“好处”之类。

在他“晓之以利,动之以情”的劝说下,蔡廷标竟答应不揭发他,甚至给他打掩护,保他不被盘查士兵捉住。

借助蔡廷标的援手,宗方小太郎有惊无险地抵达上海,紧接着乘船回到日本。

回顾宗方小太郎的间谍生涯,能查到他向日本海军军令部提交过628篇报告、60篇号外,其功绩之伟,连日本天皇都不容忽视,不仅亲自接见,还在病危之时仍旧时时想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宗方小太郎的舆论战

要想控制一个民族,首先要控制这个民族的思想,宗方小太郎显然深谙其道。

他不仅能将中国的情报送往日本,还能将日本的文化送进中国。

1896年,避过风头的宗方小太郎再次回到中国,并在武汉接办了《汉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张报纸尽显宗方小太郎操纵舆论的手腕。

当时,中日经过甲午战争后,关系急剧恶化,中国人排日情绪高涨。

宗方小太郎反其道而行,办报不为日本反驳,反而高呼两国不应交战,应当重归于好,和平共处。

这一想法正好顺应了仍旧“麻木”“懦弱”的中国人的心思,获得不少人支持。

1898年,维新运动如火如荼进行,变革的呼声传遍中国各处,清政府与百姓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宗方小太郎依据形势,果断站队维新派,在《汉报》上大肆宣传维新运动,宣扬西方先进文化、政治、军事、科技等等,本质上是乘着维新之风,将日本“更好”的概念潜移默化地传进读者心中。

后来,维新运动失败,《汉报》也因环境压力与经济压力被迫停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报》停刊后,宗方小太郎并没有气馁,反而让他明白办报是控制中国人思想的好办法,于是,他紧接着创办了《闽报》。

这份报纸比《汉报》的影响更大,以揭秘清政府贪官污吏为噱头,广受百姓欢迎,也成了日本面向中国的“传声筒”。

这份报纸一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两国矛盾不可调和时才停刊。

在宗方小太郎的舆论控制下,不少看不清形势的国人被其蒙骗,将日本看作挽救中国的救命稻草,产生了扭曲的亲日心理。

甚至在抗日战争爆发后,毫不犹豫地当了“汉奸”。

而在他营造的舆论环境下,甚至一些媒体在抗战开始后仍不敢在报纸上公开用“抗日”二字,仅用“抗X”代替。

“舆论”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宗方小太郎显然在战场上打了一场“漂亮的胜仗”

宗方小太郎还有一个广为流传的外号:中国通第一人

认真想来,并非托大,他对于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甚至风土人情都有深入研究。

以其经历汇编而成的《宗方小太郎文书》仍是我国许多史学家研究的参考书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站在日本人的立场看中国,看清了清政府的腐败,看清了国人的天真,看清了中国华丽外衣下的千疮百孔,比许多一生都在中国的中国人看得更透彻、更明白。

诚然,他将对中国的这种了解,转变成了日本手中的一把屠刀,挑着中国最痛处下手。

他的每一次成功,都代表着中国的一次失败。

如今,那个屈辱的年代已经过去,我们为我们的国家重新昂首挺胸而自豪。

但我是否如我们所知道的这般了解中国?是否还有“痛处”被掩藏在盛世之下?

沉重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居安思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