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淞南镇新梅淞南苑居民区党总支在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工作过程中,以“微改造”为抓手,组织“社区小先生”“万灵议事小组”、“临家爱宠”志愿服务队等力量,积极探索流浪猫救助新路径,将文明喂养纳入居民公约,让流浪猫爱心喂养点不仅可以为“四脚公民”遮风挡雨,更成为居民们撸猫、议事、乘凉的好去处。

科技助力,从“杂草园”到“智能猫屋”

万临家园小区16号门前的公共绿地,之前是流浪猫的“公共食堂”,爱猫人士会将猫粮和水放置在一次性餐盒中,供流浪猫享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区党总支在日常民情走访中了解到,附近居民虽然理解这一做法,但同时担忧投喂行为会影响环境美观、引起蚊虫滋生,影响大家的生活品质。于是,居民区党总支决定以问题为导向,联合物业、业委会,通过小范围的改造和整治,解决这些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驾马车”联合发力,将公共绿地中破损的硬件设施进行修复,对绿化进行修剪、美化,居民们也积极参与并主动引进了智能猫屋。它不仅能实现远程监控、云投喂,还附带“猫脸识别”功能,能为流浪猫“建档”,初步实现对流浪猫的数字化管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更新”完成后,智能猫屋被隐藏在绿地深处,远离小区主干道,尽量不对居民生活造成干扰。喂养点的整体品质也大大提高,“猫民”不必再躲躲藏藏。一时间,宾主尽欢。

协商议事,“烦心点”成“景观位”

万临家园小区21号毗邻中心花园,“临家de猫”救助项目开展初期,就把这里设置成为“爱心喂养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随着天气逐渐炎热,底层住户向居民区党总支反映,“爱心喂养点”散发出浓烈的猫味,他们连窗户也不敢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党总支书记实地勘察后,迅速召开居民议事会、联席会议,居民、社工、志愿者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深入研究喂养点的调整方案,最大限度保证人与动物和谐相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协商议事、民主表决,决定将喂养点搬迁至一路之隔的中心花园花坛边。“超能爸爸”团队自告奋勇,刷新了休闲木椅,打造了“户外凉亭”,这里的颜值瞬间得到提升,功能得以完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整合力量,“破旧空间”变“童趣花园”

随着活力楼组建设不断深化推进,居民自我管理能力不断增强,19、20号居民在楼组议事活动中主动提出,希望对门前破旧不堪的休闲凉亭进行微改造,融入爱猫元素,让这里氛围感更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居民区党总支依托“公益基地”项目,广泛对接各方资源,联合第三方社会组织——欣耕工坊,多次召开楼组议事会,设计方案、绘制草图,选定绿植品种、座椅配色、猫爬架规格。“社区小先生”和志愿者们大手牵小手,一同在小花园中翻土、种花、设置围栏、装饰盆景,并亲手为猫爬架绘上可爱的猫猫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的小花园充满童趣,为居民们带来触手可及的“小幸福”,也带动了更多看到成效的居民参与到流浪猫救助工作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改造后

新梅淞南苑居民区党总支将始终以提升社区的便利、宜居为目标,从多个维度积极探索实践公共空间“微改造”,让“两脚兽”和“四脚公民”亲密无间,让社区治理充满无限可能。

陆利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