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四川频道

农村公路,既是农民幸福生活的“民生基石”,也是推动乡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加速跑道”。近年来,巴中市巴州区以“全域化”建设、“精细化”管理、“常态化”养护、“便捷化”运营为目标,全面推进农村道路提质升级,不仅显著改善了路域环境,让百姓感受到真真切切的便捷,更为巴州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贡献交通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白路建设现场。巴州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建设“四好农村路”,打通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

清白路,作为巴州区北部的重要交通要道,连接着巴城与巴州北部山区,起始于清江镇,终止于白庙乡。这条长达20余公里的道路,承载着数万名群众的日常出行需求。然而,由于道路年久失修、损毁严重,其通行能力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出行需求。去年8月,巴州区启动了X066(清江至白庙段)幸福美丽乡村路改建工程,致力打通村民出行“最后一公里”。

近日,在改建工程现场,只见水稳层摊铺作业正有条不紊地进行,压路机、平地机等机械设备穿梭忙碌,工人们正全力以赴抢抓施工黄金期,确保项目如期完工。据悉,清白路全长22.304千米,按三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时速30Km/h,路基宽度达到7.5米,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总施工任务80%。

该工程技术负责人何金贤介绍,该项目预计将在8月上旬建成投运。届时,清白路将极大提升清江片区的交通便捷程度,改善沿线群众的出行状况,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创新管护模式,从“走得了”到“走得好”

6月中旬,在大和乡中药材现代农业产业园生产道路上,朱垭村乡村道路养护人张映能正和队友们对分管路段两侧的杂草和路面垃圾进行清理。巴州区在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的同时,尤为注重公路的养护工作,秉承“三分建、七分养”的原则,不断探索和创新道路管养模式。

为确保道路管理规范化、隐患处理及时化,巴州区建立了“区、乡、村”三级路长责任制,并融合“人工+信息化”的养护路径。在关键路段设置监控点,通过日常巡查与“蜀路通”APP收集各级路长和群众反馈的问题,形成快速响应和有效处置的机制。

截至目前,巴州区已建立起完善的道路养护体系,包括6个养护站、23个养护道班、393个养护队,以及13名区路政员、22名乡(镇)监管员和251名村护路员。这一体系确保了区、乡(镇)、村三级路产路权的全面保护,实现了县乡村道养护的全覆盖。这不仅保障了农村道路的“通畅”,更提升了道路的“品质”,让群众在“走得了”的基础上,更能“走得好”。

提高运营能效,畅通乡村发展“毛细血管”

建好农村公路,最终目的是让人流、物流在城乡间高效运转,做到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截至目前,巴州区农村公路已修建4732.828公里,按照行政等级分为县道463.007公里、乡道953.809公里、村道1876.836公里、社道1439.176公里,实现了各乡镇和建制村100%的通畅率。

近年来,巴州区致力于构建便捷高效的农村公路网络,持续升级农村交通条件,努力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如今,县道贯穿城乡、乡道交织往来、村道阡陌纵横,一张“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的农村交通网络已然成型。这些公路如同新生的血脉,不仅为沿线村民带来了显著的便利和福祉,更让“物畅其流”成为乡村发展的生动写照。

未来,巴州区将持续加大投入,持续致力于农村公路的“高质量建设、精细化管理、全方位养护、高效化运营”,以此推动巴州大地的农村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让农民生活更加富裕,乡村环境更加美丽,谱写巴州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谢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