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古称凉州,在武威一直流传着一个神秘的传说。武威文庙没有正大门,因为民间传言武威文庙的正大门只为状元而开。然而,武威文庙从未出现过状元,所以正大门从未被打开。这个传闻究竟是真是假?

武威文庙会为你揭开“正门”的神秘面纱吗?若你认为武威文庙没有大门的传闻成真,那么对武威文庙建筑形制的科普工作仍有待加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武威文庙也称“圣庙”、“孔庙”,是西北第一大孔庙。

目前我们能看到的武威文庙的规模扩展,主要归功于清朝顺治十一年西宁道台苏銧、甘肃巡抚周文葉、甘肃镇总兵刘友元以及甘肃按察使聂玠的共同重建。随后,凉庄道台武延适对文庙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

武威窦氏,儒学世家,源自河西武威。

武威文庙历经岁月洗礼,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基本都是清代的。但武威文庙的历史不止于清代,往上追随可以到西汉末年的凉州牧窦融。

窦融是常山落籍到扶风平陵的,也就是说窦融是从今天的河北曲阳迁出,落户到陕西咸阳了。

古人不像现在这样迁徙方便,所以他们往往祖祖辈辈在一个地方,即使有外迁的人,也以自己的郡望作为名前的称呼。

窦融挂的虽然是扶风人氏的称号,但他家里人在凉州已经定居很久了,所以说窦融就是武威窦氏。南朝史学家姚察奉诏修撰《梁书》称:“昔窦融以河右归汉,终为盛族。”这里说的河右,就是今天的河西走廊。

窦融本身就是一名儒士,他历经西汉、王莽、更始、东汉,一生的经历就相当传奇。在窦融担任凉州牧的时候,就招揽了很多人才。以儒学显”的蔡茂、能诗会文的王隆、“性沉重好古”的班彪等,都被窦融委以重任。

所以讲的武威儒学之风,一定不能忘记窦融。此外武威磨嘴子汉墓群出土的《仪礼》简,也是武威儒学兴盛的一个佐证。

举例说明,武威汉简中有一支简牍是这样写的“□□□不乏蹇人买席辟壬庚河魁以祠家邦必扬”,背面记录着“河平□年四月四日诸文学弟子出谷五千余斛六”,这里的“文学弟子”就是特指深通儒家礼经的武威学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轨追随窦氏,致力于建立文庙。

公元301年,张轨如同被命运的指引,离开繁华的洛阳,踏上了前往凉州的征途。而这次迁徙的契机,正是受到了窦融这位传奇人物的启发。

凉州刺史张轨一族,在战国时期就很厉害了。张轨的鼻祖张仪师从鬼谷子,得纵横之术,以“横”破“纵”,成为了一代谋士。张仪的孙子张苍,受家学影响,得以拜在荀子门下学习,成为了儒家经典传承的重要人物。张苍增订、删补《九章算术》,收贾谊为弟子,使得儒家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了解了前凉张轨,才明白说武威张氏是儒学巨头这一点都不夸张,他们的才华和智慧,照亮过凉州历史的天空。

张轨在凉州担任刺史期间,胸怀宽广如海,可谓是来者不拒,无论来自何方流民都将他视为圣人一般敬仰。在自己生活困苦的时候,还能心系集体的人,在历史上都是寥寥无几的存在,张轨便是其中之一。

张轨最可贵的,是为武威的儒学注入了新气象。《晋书·卷八十六·列传第五十六》有记载:“(张轨)征九郡胄子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

武威文庙的儒学渊源,可追溯至窦融和张轨两位历史人物,尤其是张轨。自此,武威文庙与凉州莲花山(姑臧紫山)共同成为西北地区的文化中心。在姑臧城内,学风蔚然。过往,人们认为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诏令国学各立周公、孔庙一所,孔庙才从曲阜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然而,实际上孔庙在凉州建立的时间要早得多,即前凉初(公元301年)。

在北魏与隋唐时期,儒学愈发兴盛。

北魏时期,孝文帝颁布诏令,要求郡县普遍祭祀孔子,为文庙在各地兴起、与学校合一奠定了基础。随后他所立的“先圣庙”,证明了修建文庙作为国家行为,已经在华夏各地显现出萌芽。

在隋唐时期,文庙的兴建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诏,天下学府必须设立周公、孔子庙。之后,周公祀被废除,孔子成为唯一被尊奉的圣哲,称为“先圣”,从而拉开了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兴学建庙或者因庙兴学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下诏“天下学皆各立周、孔庙,‘赠孔子为司寇,谥‘文宣’,专祀孔子,尊为先圣,以颜回为先师,配享孔庙。”唐贞观四年(630年)又诏:“州县皆特立孔子庙。” 这一时期,武威文庙犹如凤凰涅槃,达到了鼎盛。

武则天建立大周定都洛阳时,凉州、洛阳、扬州便是当时的三大城市。现在去武威文庙游览,你会发现在桂籍殿门口有一个“武威进士名录”,诗人李益的名字熠熠生辉。

西夏西都西凉府,文庙状元上金榜。

西夏时期的西凉府(武威),诞生过状元郎,实在是一段值得浓墨重彩的佳话。

西凉府是西夏西都,与西夏东都兴庆府齐名,共同铸就了西夏的辉煌。东西两都,遥相呼应,东都兴庆府如日中天,西都西凉府如月皎洁。正是有了凉州(武威)这块战略要地,西夏才得以威震四方。

西夏建立之初,认真学习并吸纳了中原王朝的文化。它的两座都城与唐朝的两座都城(东都洛阳,西都长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西夏文化也因此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特别是在职官制度上,西夏在积极承袭中原职官制度的基础上,巧妙地将大夏国的职官制度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人才的选拔上,西夏更是将儒家经典视为瑰宝。组织了大量翻译学人才,将《论语》、《孟子》、《孝经》、《贞观政要》、《孙子》、《六韬》、《三略》、《类林》等书籍翻译为西夏文,用于儒学教育。

《西夏书事》卷36,生动地记载:“策举人,立唱名法,复设童子科,于是取士日甚。”此时的武威文庙,成为了西夏的官学。武威文庙自公元301年始建以来,儒学一直是其正统。到了西夏时期,这一传统依然沿袭。

西夏历代皇帝崇尚儒学,终于在夏仁宗李仁孝时期达到巅峰。此时的西夏,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手段,哪怕你是宗室贵族,都必须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踏入仕途。想要摆脱西夏科举制度的束缚,直接进入官场,那简直是痴人说梦。因此,许多西夏皇族亲贵也纷纷投入到学习的洪流中。正如《番汉合时掌中珠》所记载:“不学番言,则岂和番人之众;不会汉语,则岂入汉人之数。”

在夏神宗初期的繁荣时期,西凉府成为了西夏王朝的都城。与此同时,在西夏时期,凉州涌现出了一位尊贵的皇帝、四位举足轻重的皇后以及其他对西夏具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治理,西夏设立了西北经略司,并且任命西经略使常驻凉州,这一举措使得凉州成为了西夏宰相辈出的宝地。其中,凉州斡氏家族世代担任夏国史编修官,为西夏历史留下了浓墨重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多宰相中,尤为杰出的便是斡道冲。他是西夏仁宗李仁孝的得力大臣。斡道冲的画像曾经就挂在武威文庙。元代翰林学士虞伯生撰写《道园学古录》中的《西夏相斡公画像赞》写道:“西夏之盛,礼事孔子。极其尊亲,以帝庙祀。乃有儒臣,早究典谟。通经同文,教其国都。遂相其君,作服施采。顾瞻学宫,遗像斯在。国废时远,人鲜克知。坏宫改作,不闻金丝。不忘其亲,存贤孙子。载图丹青,取征良史。”

在中国古代辉煌的史册中,唯一一位状元皇帝荣登武威文庙的荣誉榜。他就是西夏宗室、齐国忠武王李彥宗的儿子——李遵頊。李遵頊自幼聪慧过人,博闻强识。

西夏天庆十年(公元1203年)涉足科举考试时,李遵頊以廷试进士第一名的卓越成绩脱颖而出,独占鳌头。齐国李彥宗在西凉府(天府之国武威郡)发动起义,建立都城凉州,废除夏襄宗李安全,并将心爱儿子李遵顼推上皇位。李遵頊改元光定,因此被百姓尊称为“西夏状元皇帝”。

看,武威文庙是出过状元的!

(本文仅限个人观点 并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