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锋
武汉市民龚某于2022年初办理携号转网电信业务,时过将近两年后,近期办理贷款查询征信报告时被告知,他当年携号转网时“被”贷了一笔2000多元的贷款,而这笔分期贷,至今尚未还完。对此,有关媒体记者查询后发现,给龚某办理业务的电信加盟商,早在2019年就已注销。这不能不让人质疑,一家已经注销的电信加盟商,为何还能办理相关业务的开通业务?当地电信公司究竟有没有监管措施?对此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对相关加盟商又该做什么样的处罚?
应该说,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武汉市民龚某也应负有一定责任。他2022年之所以要办理携号转网电信业务,据说是其岳父在中国电信营业厅的人在所住小区推销,“携号转网后可以获赠一部手机,还有话费返款”时办理了相关业务,他感觉挺正常,就联系给其岳父办理手续的业务员,办理了携号转网电信的业务。这一切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问题就出在其办理携号转网业务时,并没有详细看业务员给其签字的单子,而是大笔一挥签了自己名字完事。
从有关媒体披露的情况看,问题就出在龚某没有细看而签名的单子上。据报道,按照相关规定,办理携号转网业务时,当事人应当仔细查看有关条款,并在告知书的末尾“抄写、确认对通知书的内容了解”等字样。但龚某当时并没有履行这一程序,只是签了自己名字。因而,龚某自以为自己只是办理了每月消费169元话费的业务,而不是告知书上所说的“该业务属于分期性质,需要‘翼支付’账户按期存入充足话费,否则无法自动扣费会影响征信”。
客观地说,出现龚某遭遇的问题,龚某本人,以及当时办理业务的业务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青锋在这里要说的,不是划分龚某和业务员谁应担什么样责任的问题,而是媒体记者通过查询发现的,早在2019年就已经注销的加盟店,怎么还能在2022年初办理相关业务,而当地电信运营商对因此出现的问题,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就在青锋撰写这篇评论之前,接到了一个显示为中国移动号码的来电,来电女子自称是中国移动的服务人员。这让青锋颇感纳闷,既然是中国移动的服务人员,为何不通过中国移动的客服号码拨打用户电话,而是随便用一个移动号码联系客户?中国移动对此有没有相应的规定,以及对这种现象采取了什么措施?
事实上,三大电信运营商被媒体公开披露的问题,已不在少数。之前一天澎湃新闻披露的“陕西移动擅自给独居老人办理机顶盒业务及不明业务导致话费异常”问题,也即“近70岁常年1人在渭南合阳县农村老家,识字不多”的老人的中国移动号码“4月份截止11日已扣费340多元”,经查询发现,居然是从2022年11月23日办理移动高清业务后,2023年7月20日又通过外呼营销办理“全民礼包(10元流量版)”,和2024年4月1日办理“智能家居-mesh组网1+1畅游版”业务,同时参加“2021宽带客户120元小额促销包”赠费活动。对此,陕西移动表示,无法提供办理“2021宽带客户120元小额促销包”赠费活动的办理依据。而陕西省通信管理局6月25日则以“企业存在业务办理不规范,已要求立即改正”回复。
一个近70岁的农村老人的中国移动号码被莫名其妙的扣费一次就高达300多元,作为监督管理部门,仅仅以“企业存在业务办理不规范,已要求立即改正”回复,就算尽到责任,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算是对老百姓负责了吗?
而今,武汉市民龚某遇到的已经早在2019年注销的加盟店,仍然可以给其办理携号转网的问题,当地电信监督管理部门又该如何作答?人们不能不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