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临床中,医生在诊疗高血糖患者的时候,通常都会询问有无糖尿病家族史。很多人也会到医院咨询,家里有亲属患有糖尿病,自己是否一定会得糖尿病。特别是一些准备或者已经成为父母的患者,更关心自己孩子患糖尿病的风险和概率。那么,究竟糖尿病是否会遗传?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和分型上来了解。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导致

糖尿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通常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也就是说,糖尿病确实存在遗传倾向。当有血缘关系的家人(特别是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以及亲兄弟姐妹)中有人患糖尿病时,无论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年龄是长还是幼,家族中其他人发生糖尿病的概率均会升高。全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种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并不相同,某些地区或者某些种族糖尿病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这与基因有关。

因此,糖尿病患者或多或少在“娘胎里”就贴上了易患糖尿病的“标签”。如果再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后天因素如肥胖、运动少等,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就会被启动,患糖尿病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遗传倾向也不同

糖尿病分为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不同类型的糖尿病,其遗传倾向也是不同的。

在我国,超过90%的糖尿病为2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相对复杂,至今还没有彻底被阐明,遗传背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当父母有一方患2型糖尿病时,后代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明显升高;如果父母双方均患2型糖尿病,则子女患糖尿病的风险会更高,且发病年龄更早。虽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级亲属具有易感基因,但也不是无法避免罹患糖尿病的。如果能够在生活中始终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的外界因素,还是可以降低患病风险或者完全不发病的。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主要与自身免疫有关,同样存在潜在的遗传风险,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是1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证据表明1型糖尿病具有遗传模式,但是有研究显示,如果父亲患有1型糖尿病,其后代患病风险为5%;如果母亲患有1型糖尿病,其后代患病风险为1%~3%;1型糖尿病患者同卵双胞胎的患病风险为36%。

特殊类型糖尿病中,有些类型的遗传模式在疾病中的作用比较大,后代的患病概率可以超过50%。例如,青少年发病的成年型糖尿病,它是一种单基因突变引起的糖尿病,是由常染色体携带的致病基因所导致,呈现显性遗传的特点。所谓显性遗传,就是说这种疾病的决定基因非常强大,在人体的一对相关等位基因中,只要其中一条是致病基因,另一条哪怕是正常基因,也必然会发病。

综上所述,糖尿病是有遗传倾向的。因此,在发现高血糖后,应当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糖尿病的诊断和分型。这不但对患者本人有益,也对预防家中亲属罹患糖尿病意义重大。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日益增多

在汹涌而来的糖尿病发病大潮里,青少年甚至儿童也无法置身之外。我国的儿童青少年所患糖尿病中90%以上为1型糖尿病。但是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呈现日益增高的趋势,业已成为今后防治的重点。

儿童青少年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1.超重或肥胖者,主要衡量指标为身体质量指数(BMI)。因为儿童青少年的体重与年龄相关,并且男女有别,所以不能一刀切。既往研究显示,我国男性和女性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的检出率达到18.5%和9.2%。2.糖尿病家族史,主要指的是一级或二级亲属中有糖尿病者。一级亲属指的是父母、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二级亲属指的是祖父母、外祖父母、叔、伯、姑、舅、姨等。3.母亲在怀孕时有糖尿病史或者诊断为妊娠糖尿病者。怀孕期间的高血糖环境可以增加巨大儿、难产、新生儿低血糖等风险,也会对子代的体重、代谢指标产生不良影响。国外的研究数据显示,患有妊娠糖尿病的母亲,其子女在儿童青少年期糖尿病的患病风险,比同龄人要增加数倍。4.存在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表现或者具有多种代谢异常者,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等。

因此,如果儿童青少年具有上述危险因素中的一项或者多项,就要引起足够重视,积极努力消除可逆的危险因素,并做好血糖的定期筛查。

预防糖尿病要从娃娃抓起

糖尿病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代表,对其进行防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糖尿病发病日趋年轻化,因此,对于糖尿病的预防,也要从娃娃抓起。

儿童青少年的糖尿病预防,应该从胎儿期开始。母亲在怀孕期间应该注意体重的合理增加,产后鼓励母乳喂养。特别是那些怀孕期间高血糖的母亲,更要注意在整个孕期的血糖控制都应该处于理想范围内。

在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中,可逆的是体重。所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管住嘴、迈开腿”,避免超重和肥胖,是预防糖尿病的重中之重。

儿童青少年的饮食要保持食物的多样性,粗粮细粮结合,荤素合理配比。尽量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摄入,比如各种精制甜点、油炸食品、膨化食品、快餐、高糖饮料等。不能偏食,要注意肉、蛋、奶、蔬菜的合理摄入,做到营养均衡。

电视、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容易导致儿童青少年长时间沉浸于此,而户外运动则大大减少。因此,家长、学校、社会应该督导孩子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矫正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培养儿童青少年热爱运动的良好习惯,增加户外活动时间。长期规律、合理充分的运动,可以防止儿童青少年超重或肥胖,增强心肺功能,增加身体灵活性,利于更为健康的生长发育。

做好定期筛查也是不容忽视的。有高危因素的儿童青少年,应从10岁开始进行筛查,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

转载请注明来源保健时报微信公众号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作者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 田勍 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高洪伟

编辑 || 颜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