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汉字“六”,是“数名”——一二三四五六……。

当然,是“小写”。

“数名”所谓“大写”,应当是为记录特别是记账方便,后起于晋代。

“六”怎么来的,肯定是沿袭发展而来——从甲骨文到小篆,再到隶楷,一路陈陈相因、脉络清晰。

问题是,“六”为何“长成”这样?

或与“八方九宫”之易卦有关。

《说文》:“六,‘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八。”

许慎说,“六”,属于“易卦”之数——其不仅仅是“数名”,还另有深意——阴阳易变之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易纬乾凿度》:“卦者,掛也,掛万物视而见之。故三画以下为地,四画以上为天,物感以动,类相应也。阳气从下生,动于地之下则应于天之下,动于地之中则应于天之中,动于地之上则应以天之上。故初以四。二以五,三以上,此谓之应。阳动而进,阴动而退,故阳以七、阴以八为彖,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

这一大段话,讲的是“八卦”的基本“易理”。

八卦”,任何一“卦”,皆由六爻组成——下面三爻象征地,属阴,代表“阴气”;上面三爻象征天,属阳,代表“阳气”。

万物,均因阴阳二气感应而动——例如,最下面的地之“初爻”有感而动,则天之“下爻”即第四爻便会相应;地之中爻有感而动,则天之中爻即第五爻便会相应;地之上爻有感而动,则天之上爻便会相应。

“易”有四象。“象”之变化,在于六七八九。六,为“老阴”;九,为“老阳”;八,为“少阴”;七,为“少阳”。“老阴”“老阳”之和为十五;“少阴”“少阳”之和也为十五,这就是“易理”。

不管“少阳”七变为“老阳”九,还是“少阴”八变为“老阴”六,都象征着“气”的转换。

所以,主“气”的“太一神”就遵循着这个“易理”规律在“九宫”中运行,因为“九宫”包含的“四正”与“四维”都合于十五之数,与易理相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了这么多,可以明白许慎所讲的意思了吧——八是“少阴”, 六为“老阴”,“从入、八”——由“少阴”八,进入到“老阴”六的“气”之转化,即“正于八”,“阴变于六”——这岂不就是“六”字。

或许,说是“从八、入”更易理解。

对上述“易理”,千万别简单地指斥为迷信——其中包含着上古先民经过长期观象授时,总结出的节气、时令变化规律。

简单来说,前述表述,就是图四“后天八卦方位图”——图1的数字,对应图2的八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数字和八卦,实际上又对应“八方”“八风”和“八节”。

进一步说,图中的数字三、七、九、一和相应的震、兑、离、坎,配置的是“东、西、南、北”这“四方”,亦即“四正”,主“四时”,象征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二分二至”。

图中的数字八、四、二、六和相应的艮、巽、坤、乾,配置的是“东北、东南、西南、西北”这“四维”,象征“启闭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从图1看,“二分二至”所形成的“二绳”即“+”的横竖两列易数,相加之和皆为十五;同样,“四维”即“x”的斜的两列易数,相加之和亦为十五。

这就是“易理”——阴阳易变的术数化。

“易理”,不仅仅是《周易》之理。

殷商甲骨卜辞里,已有很多“八风”的记载。

距今5500多年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龟板玉书,至少已是“八方九宫”之八卦式盘的原始形式——亦即“洛书”。见图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后来的式盘看,所谓“太一神”就是“北斗”或“北辰”,这显示了古代“北斗建时”的悠久历史。见图六,汉代式盘。

太一式盘,具有“时占”功能——太一日行一宮,每九日完成一个周期,五个周期四十五日便是“八节”指一“节”;“八节”循环一周,即是一年的三百六十日。

西汉汝阴侯墓出土式盘,将余下的五日,称为“废日”,加于立春、春分、立夏、立秋和秋分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