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贵州频道

6月24日14时51分,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瓮安县10千伏青山线故障跳闸,配网自动化系统自愈功能立即启动,精准锁定故障点,4分钟内自动实现该线路64台配电变压器负荷转供自愈,让非故障线路段自动恢复供电。通过主站自愈技术预计减少停电时间12小时以上,降低经济损失约2万元。

这是度汛期间,贵州电网公司依托数字化、智能化手段,提升配电网自愈能力,提高供电可靠性的一个应用场景。

连日来,面对持续的强降雨天气,贵州电网公司在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防汛工作的基础上,强化智能科技投入,用科技手段织密汛期安全“防护网”,全力应对灾情,扎实做好防汛保电工作。

“南网电鸿”让设备运维更高效

6月16日以来,贵阳市中心城区持续多雨,为保障全市供电设施设备安全稳定运行,尤其是部分超大型小区的供电可靠,贵阳供电局通过智慧运维确保小区居民用电平稳。

“花果园配电房均位于地下室,以前下大暴雨时,配电房有可能被水淹,造成居民停电。”贵阳供电局城南分局配电运检三组组长刘进介绍,如今,在暴雨天气情况下,在配电房安装水浸传感器,当配电房内有水浸入时,传感器就会向生产运行支持系统发出告警,便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开展处置,最大限度避免因内涝造成停电。

早在今年1月,花果园建成了全国首座“南网电鸿”智能配电房,“南网电鸿”系统实现了对配电设备的实时监测,工作人员通过登录生产运行支持系统可远程查看配电房运行状态。

能否让设备缺陷像手机短信一样一旦出现就立刻自动“弹窗”呢?为了让智能系统“活”起来,更方便工作人员使用,刘进与同事将可能对设备运行造成影响的环境数值、设备数值与电气数值等三大类数值所反映的缺陷与故障,进行可视化设计,设定告警阈值,进而开发出“南网电鸿”智能配电房准实时信息看板。

“一旦设备运行数据达到或超过设定阈值,将向我们的工作群快速发送告警信息,让‘数据自己说话’。”刘进说。

截至目前,“南网电鸿”技术已在花果园7个配电房落地实施,覆盖8万人口。汛期以来,配电房运行平稳,供电可靠率由99.95%提升至99.97%,用户平均停电时间下降35%。

“数智指挥”让线路巡检更精准

“风险预警:安顺市35千伏江关河弄本线048号杆,存在崩塌隐患,请根据气象实际情况开展隐患点核实管控工作。”6月25日11时34分,贵州电网公司智能作业中心值班员杨胜峰在输电“双主人”联动群发布预警。

“关河弄本线048号杆杆根牢固,杆根基础周围土质无松动、崩塌现象,现场巡视无异常。”紧接着,安顺供电局输电管理二所蒙友缘在现场特殊巡视后及时回复道。

入汛以来,贵州多地出现持续的强降雨天气。为确保输电线路安全稳定运行,贵州电网公司智能作业中心通过自主开发的电网地质灾害分析工具,全面排查全省16万基输电线路杆塔,输出潜在影响线路运行的隐患点704处。

“以前人工校核16万基需要2周左右,现在通过数字化工具10分钟全部校核,精准度100%。”智能作业中心生产指挥中心值班长蒲阳介绍,有了地质灾害分析工具,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当前全省范围内降雨区域性变化,结合地质隐患,我们每天会针对重点线路、重点区段实时发布风险预警,输出管控意见。”蒲阳说,截至目前,共计发布预警400多次。

在降雨期间,智能作业中心充分应用6134套在线监测终端,24小时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对于风险隐患较高的线路,在大雨间隙,及时开展无人机远程自主巡检作业。

“无人机自主巡检只需1名作业员后台操作,下发巡视指令,效率是人工巡检效率的4.23倍,为防汛隐患治理赢得宝贵时间。”智能作业中心智能作业部总经理杨恒表示,目前全省4.9万公里输电线路已实现了无人机自主巡检全覆盖,这充分解放了基层一线巡视人员,集中更多人员力量参与防汛抢修。

截至6月27日上午7时,贵州电网公司累计投入人员2022人次、车辆591车次、发电机8台次开展应急值守、设备巡视和抢修复电等应急处置工作。累计恢复因灾受影响台区730个,剩余18个台区正在加紧抢修复电中。(吴有康、杨志坚、王兴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