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6月27日报道天彭牡丹作为成都特色花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其中,属于其典型代表品种的“彭州紫”更深受全国各地牡丹爱好者的推崇,曾一枝难求。

为助力天彭牡丹发展壮大,成都市植物园专门成立天彭牡丹研发团队,针对代表品种“彭州紫”开展研究;近日并与彭州市签订天彭牡丹保育合作协议,开启了在牡丹培育、科研、文化推广等领域深度合作的新篇章。下半年,成都还将依托天彭牡丹资源完成牡丹专类园二期建设,着力擦亮“天彭牡丹”名片。

▲彭州紫

【精选】

一枝难求

为代表品种“彭州紫”成立研发团队

彭州作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牡丹种植和观赏中心,天彭牡丹凭借其显著的品种特征、悠久的发展历史、璀璨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西南品种群的主体,在牡丹品种群中独具特色。如何把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利用好,擦亮成都“天彭牡丹”名片。

成都市植物园已于2023年10月完成牡丹类别园一期建设,占地面积500㎡,收集展示牡丹品种19个,包括洛阳红、圣阁巾、贵妃插翠、白雪塔等。

据悉,下半年还将依托天彭牡丹资源完成二期建设(1000㎡),在资源收集方面,除了牡丹园一期建设收集19个品种以外,还收集保存四川牡丹等原生种资源,为后续开展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同时,成都市植物园专门成立了天彭牡丹研发团队,针对代表品种“彭州紫”开展研究。

据成都植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彭州紫”属于天彭牡丹的典型代表品种,花型为皇冠台阁型,单花花瓣数千枚以上,花朵色彩艳丽,香味浓烈,深紫色,有绸缎般细腻光泽,植株高大,最高可达3米左右,萌芽力强,枝条粗壮,生长旺盛,适应性强,乃天彭牡丹佳品,曾荣获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铜奖。

‘彭州紫’也是少数能够代表天彭牡丹走出四川,在华北地区正常生长开花的牡丹品种,因此一直以来深受全国各地牡丹爱好者的推崇,而且一枝难求,传统‘彭州紫’的繁殖以分株和嫁接为主,繁殖效率低,品种资源少,高度10cm单芽价格一度达到150元/枝。

▲彭州牡丹

【科研】

力争一年内初建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为“彭州紫”种苗商品化提供技术支持

据悉,目前天彭牡丹的繁育方法主要是传统方式,以分株繁殖和嫁接繁殖为主,存在不可避免的缺点,如扩繁系数低、繁殖速度慢、新品种选育周期长等等。

“这些缺点严重制约着天彭牡丹的商品化、产业化、规模化生产,天彭牡丹的良种扩繁及新品种选育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成都植物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此成都植物园建立高效稳定的天彭牡丹快繁组培体系,采用组培技术可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组培苗,为牡丹种苗商品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又为建立遗传转化体系从而定向改良和培育新品种奠定基础,争取一年内初步建立“彭州紫”组培快繁技术体系。

植物的组织培养是根据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这个理论,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无性繁殖的新技术。植物的组织培养广义又叫离体培养,指从植物体分离出符合需要的组织、器官或细胞,原生质体等,通过无菌操作,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在含有各种营养物质及植物激素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以获得再生的完整植株或生产具有经济价值的其他产品的技术。狭义是指用植物各部分组织,如形成层、薄壁组织、叶肉组织、胚乳等进行培养获得再生植株,也指在培养过程中从各器官上产生愈伤组织的培养,愈伤组织再经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物。

成都市植物园牡丹研发团队计划以‘彭州紫’的叶片、茎段为外植体材料,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生根培养基的筛选,以及培养过程中不同激素和活性炭、Vc等抗氧化剂的种类和浓度进行筛选,构建完善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彭州紫’种苗商品化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合作】

签订天彭牡丹保育合作协议

助力天彭牡丹发展壮大

为助力天彭牡丹发展壮大,近日,成都市植物园与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正式签订天彭牡丹保育合作协议,开启了双方在牡丹培育、科研、文化推广等领域深度合作的新篇章。

本次合作双方利用各自平台优势,在天彭牡丹的宣传策划、对外合作等方面相互提供支持,实现共建、共研、共享。由彭州市规划和自然局提供天彭牡丹品种资源,依托植物园的牡丹专类园建设工作,双方共建天彭牡丹引种保育实验基地,并围绕天彭牡丹的引种驯化、品种适应性观测评价、繁育技术研究、花期调控、新品种培育等相关工作开展系列科学试验。

自1985年天彭牡丹被定为彭州市花以来,确定每年4月举行牡丹花会,至今已举办三十六届。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参展的‘金腰楼’和‘彭州紫’斩获国际银奖和铜奖。如今,彭州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牡丹种植和观赏中心,通过天彭牡丹,使成千上万人认识了彭州。天彭牡丹不可复制的山野牡丹特色,以千年积累的深厚牡丹文化,孕育出彭州牡丹名片,亦成为成都颇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