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十姐弟合影(九如巷张家供图)

从淮军名将两广总督张树声到创办乐益女校 的著名教育家张冀牖,从合肥龙门巷到苏州九如巷,张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势显赫的大家族。

“四姐妹”张元和、张允和、张兆和、张充和,平和温润、知书达理,昆曲、书法、丹青、诗词无一不精,被世人称为“最后的大家闺秀”。 张氏家族的六个儿子也是相貌出众、聪慧机敏、才华横溢,宗和、寅和、定和、宇和、寰和、宁和,分别在历史学、新闻业、作曲、植物学、教育学、演奏等领域颇有建树。

张家十姐弟出生于富贵之家,却未沾染任何陋习,书写了现代教育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这十位英才的成长成才密码、张家的盛名和故事、如水一般绵延不绝的文脉,就藏在他们开明的家风文化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家四姐妹(上海万氏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冀牖与他的六个儿子

张家风范:言传身教铸家风

张冀牖,作为张家十姐弟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开明的近代教育家,更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家长。在新旧交错时期,看到了社会的剧变,也看到了家族内部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对下一代的教育,他率先迈出了第一步,就是带领他的大家庭成员向外走。他变卖家产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为女性教育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倡导新式教育,宣扬民主与科学、男女平权,为社会的进步注入了新的活力。对于子女的恋爱和婚姻,他也从不干涉,让子女们自由选择自己的幸福。这种宽容、自由的教育方式,让张家的子女们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无拘无束地发展,成为既传统又新潮的杰出人才。

张冀牖的夫人陆英,出身于扬州盐官之家。父母并没有因为她是一个女儿,就放弃对她的教育。她读过不少书,会唱扬州小调,而且还会算术。在嫁给张冀牖之后,陆英便开始学着主理家务,比如家里有小姑姑出嫁了,或是有老人要过大寿了,也包括对家里用人的管理。当张家全家从“安乐窝”合肥公馆里迁徙到遥远的上海滩时,陆英怀着身孕,还要负责全家近百口人的管理。陆英有时拿出现金去买黄金,有时则卖掉黄金换成现金。家里的老人们不同意乱动那些黄金家当,但她有自己的坚持,并从中赚取不少利润,可谓理财的先锋。

她还在家族中创造性地发起“教保姆认字”活动。那时保姆多是来自乡下的女性,哪里有机会读书认字。她让孩子们各自负责教自己的保姆认字,认得多的有奖励。孩子们都有要强心理,他们想尽办法希望自己的“干干”(合肥方言,指保姆)多识字,以迎接母亲的考核。于是从简单的日常用字开始,大米、水果、小姐、丫鬟、《西厢记》《红楼梦》等,到后来,干脆拿小说为之引导。毕竟有传奇、有情节的故事更吸引人。这次识字运动,不但使孩子们自发学习和教习,更使得整个家庭都具有了浓郁的书香氛围。这种与书为友的氛围,开始在张家上下渐渐蔓延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品格塑造:兴趣引导与艺术熏陶

张冀牖对古今书籍报刊的痴爱,不仅使他能够从中受益,也传递给孩子们更多新鲜信息。他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使他的家教理念更为宽容和开阔。他很舍得花钱去购买新发明的科技产品,如照相机、唱片机、电影放映机、天文望远镜等,他买这些真切地惠及了孩子们。因此他的女儿充和,儿子定和、寰和都喜欢摄影。还有他最早购买的唱片机,使得孩子中有人成长为作曲家、音乐家。他对昆曲的热爱和痴迷,更是把孩子们都培养成专业的“票友”,甚至是专业的演员和学者,并进入世界著名大学执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定和早年大提琴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充和昆曲剧照

感恩之心:待人接物显智慧

张家的保姆和用人多来自安徽和扬州,因为有着同样的饮食、语言习惯,交流起来也比较顺畅。张家父母从来不让自家孩子成为矜贵的公子、闺秀,俭以养德、达则济人。除了必备的生活费用之外,不要享受奢侈的生活。孩子们早早就明白生活的不易,以及对身边人生出真挚的感恩之心。

陆英36岁那年,不幸染上不治之症。尽管张冀牖找来了当时最好的医生,但也无力回天。或许是自知生命已到尽头,她始终放心不下孩子们。于是她提前预支给保姆们十年的工钱,拜托他们把各自怀里的孩子带到18岁。面对这份郑重的委托,保姆们皆受到深深地触动,而孩子们也是记住了这件超越了现代契约关系的事情,使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义”的深刻印象。在陆英骤然病逝后,十姐弟的保姆们都是极其负责地把孩子们带大,甚至还帮他们继续带孩子,有的则在所属孩子家养老并逝世。

张家孩子善待用人,并为各自保姆养老送终的事迹可以说值得今天的家长思索。到底该如何培养孩子与亲友的相处能力?如何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情感,以及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张家父母早早地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照顾,使得他们从幼时就自觉去理解人与人之间除了雇佣关系之外,还有一层更珍贵的感情,那种用金钱和任何物质换不来的东西。善待他人,也正是给自己拓宽道路的必备修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定和与高干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干干与定和之子以达

包容并蓄:家风如《水》

1929年张家内刊《水》创办,至今仍在自发编辑发行,成为中国一个传统大家族的文化现象。张家三女婿沈从文很欣赏刊名:“水的德性为兼容并包,从不排斥拒绝不同方式侵入生命的任何离奇不经事物,却也从不受它的影响。水的性格似乎特别脆弱,极容易就范。其实,柔弱中有强韧,如集中一点,即涓涓细流。滴水穿石,无坚不摧。”刊物一度在抗战时期停刊,后于1996年在京复刊。周有光夫人张允和任主编,后交接张寰和、沈龙朱。刊物从纸质到网络,从家庭到世界发行,已经成为历史的延续。撰稿人从张家十姐弟到周有光、沈从文等张家女婿到叶圣陶、葛剑雄、范用、郑培凯等名家,百花齐放。

张家《水》的创办,给了孩子们一个没有限制的文学舞台,任由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尽情展示自己的文学修养和才气。张家孩子不仅以《水》作为各种文学的试验田,散文、日记、书信、小说、评论、书法、绘画等,同时也以此为基地,形成强大的亲情凝聚力。现在的家长,可以利用更多的机会给孩子以良好的文化基础熏陶。比如,听文学讲座、非遗文化体验、听音乐会、看画展、去博物馆亲子阅读等,都是极好的文化基础的积累形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恋爱婚姻:自由地追逐幸福终成佳话

张家父母从一开始就声明,子女们,尤其是女儿们,要由她们自己去选择生活的另一半。因此他们婉拒媒人的介绍,以及用人善意的劝说。无论是元和与昆曲演员顾传玠的交往,还是允和与“穷”学生周有光的恋爱,甚至是身无积蓄的作家沈从文与三女张兆和的订婚之举,都没有引起张冀牖和妻子的特别紧张,他们一直是怀着宽容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原则,既然是你们自己的选择,那么作为父母也就不必给予太多的“嫁妆”,他们觉得孩子必须在婚恋前后学会经济独立。十姐弟的婚姻状况也体现了他们对爱情和生活的自由选择,不仅是与才子名流的结合,更重要的是在婚后保持了自己的才华和魅力,成为民国时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传玠与张元 和结婚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允和与周有光结婚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兆和与沈从文结婚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充和与傅汉思结婚照

九如巷张家十姐弟用自己的才华书写了家族的闪耀篇章,也为后人弘扬家风文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张家尽管跨越百年风雨历练,但其文化内核像水一样,兼容并包,无坚不摧,绵延不绝,惠及他人。

沙龙预告

沙龙预告,本周六晚7点,作家王道将做客慢书房,分享好书《斯文家风》暨解密合肥四姐妹的文化思想来源,敬请期待!

即刻拥有——

历史 | 人文| 美学 |科普|励志

联系电话:010-57350596

邮箱:hezuo@cyp.com.cn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上标注。)

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人世间》 中国青年出版社 梁晓声/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