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绞圈房子虽然在城市化进程中

难逃被历史长河淘汰的命运

但这份记忆却是无法湮灭的

更是我们的乡愁所系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今天,你将听到的是《绞圈房子与四合院之异同》(下)。

(前情提要:)

点击收听朗读

(六)屋面:

凡绞圈房子正屋,不管是第一埭的,还是其他埭的,屋面必是七路头,架7根梁,放三档椽子。

北方显然没有×路头说法,《中国建筑史》中也没有此类说法,但屋面也要架上几根梁的。从图87看,四合院“北房”屋面从外观上看,似乎也是七路头的(前后屋面共架7根梁),其他似乎有五路头(厢房,前后屋面共架5根梁),甚至有三路头(后罩房,前后屋面共架3根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7 北京四合院实景图 引自《中国建筑史》第92页

绞圈房子正屋都是七路头的,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间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四合院屋顶是卷棚式的,自然也没有山花。

(七)屋脊:

绞圈房子的屋面是歇山式,其屋面双坡,由2个倾斜的屋面,有1条明显的正脊,两端屋面前后另有4条垂脊、4条戗脊组成。屋脊的形制也有滚筒脊、风凉脊等多种,屋脊除了在中间配有砖雕外,两端还装有孵鸡头等装饰品。

四合院屋顶称其为卷棚式,是因为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屋脊而砌成弧形曲面。四合院由于没有正脊,因此没有吻兽之类的装饰物。

(八)梁、椽:

梁:

绞圈房子的梁是指架在两副帖上方的横木,也称梁木,七路头的7根梁各有其名称。这些梁在四合院中称“檩”,且每根檩的名称也不同于绞圈房子。以《中国建筑史》第84页图3—8“北京四合院正房抬梁式”为例,这间房子相当于七路头建筑,屋面架的梁也有7根,从上到下,它们的名称分别为,第一根是脊檩,第三根是金檩,第四根是檐檩。在绞圈房子中它们相对应的名称分别为正梁(头步梁)、步梁(三步梁)和廊桁,且“步”的提法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建筑“大木作”称呼:“屋架上的檩(宋代称槫)与檩中心线间的距离,清代称‘步’。”[1]第二根梁,即金梁(二步梁)在四合院图中也有,但它叫做什么“檩”?《中国建筑史》未见有标明。

四合院中称为梁的,不是指梁木,它们在绞圈房子中是被称为“穿”的。如该图中所示的抱头梁、五架梁等。

椽子

绞圈房子的椽子,凡七路头的屋面,前后各有3档椽子,并有3种不同的名称,其名称从上到下,分别是头擎椽、花架椽和出檐椽,符合《中国建筑史》中的记载。

四合院的椽子,以《中国建筑史》第84页图3—8“北京四合院正房抬梁式”为例,也有三档椽子,从上到下,分别是脑椽、花架椽和檐椽。

绞圈房子和四合院上的椽子名称基本相同。相比较而言,绞圈房子的称呼似乎更准确。如“出檐椽”,一个“出”字就表明了这种椽子的特点是特别长,是伸出并超过廊桁的。由此当地还诞生了一句俗语:出头椽子先烂。因为它从三步梁向下,穿过廊桁,一头在室外,长年累月经风受雨,自然腐烂得要快了。

(九)墙、壁脚:

绞圈房子中的墙和壁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东西,有的绞圈房子用砖头砌成的全是壁脚,有的是东西立面则砌成墙壁。

四合院中没有壁脚,砖头砌成的都是墙壁。

关于壁脚和墙壁的差别、异同,参见图23—2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3 柱子、穿组成的帖和壁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4 从室内看由柱子、穿组成的帖和用砖头砌成的壁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5 柱子之间用黄道砖砌的壁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6 从篱笆断裂处可明显看出砖头砌的壁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7 壁脚外面围有枪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8 墙壁(墙面上没有柱子)

(十)庭心(天井):

两种房子虽然都有天井,但叫法并不一样,布局更不一样。

绞圈房子中称天井为庭心,布局位置固定,必在前后两埭(进)房子之间,由此还产生了斜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86 四合院平面示意图

从图86上看,四合院里有好几个天井(庭心),垂花门至北房之间是个大天井,倒座北面可看出有3个小天井,其他地方也还有小天井。四合院也没有斜沟。

结论

综上所述,可得出如下结论:

绞圈房子和四合院这两种房子,还有一个最大的不同是,绞圈房子有中轴线,两边的房子围绕墙门间和客堂,形成左右均衡对称的态势。而四合院既没有中轴线,两边的房子也无法对称。从形制、结构、建筑特征看,绞圈房子和四合院,除了“四面有房相围合”这点相同外,其余没有一样是相同的,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住宅建筑,各自代表南方、北方民居住宅的建筑特点。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十四季,我们邀请了北京外国语大学附属上海闵行田园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话说绞圈房子》。

在上海,有一种比石库门出现要早得多,从形制到结构也更具特色,且分布范围也比石库门广得多的老房子,它就是绞(方言读音gāo)圈房子。它是海派建筑、海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的是本土建筑的继承,积淀的是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方言土语等文化元素。

作家、上海地方志研究者褚半农先生从小生长于闵行莘庄地区,在老家褚家塘的绞圈房子里住了近40年,不仅充满回忆,更颇有研究。1983年在参加上海第一轮地方志修纂工作时,他根据房子结构特点及民间读音,将这种房子的写法定名为“绞圈房子”,记入了《上海县志》中,最早让本地特色民居“绞圈房子”正式载入地方志中。

本书是一部学术成果集,更是上海郊区、尤其是闵行区建筑历史变迁、人文发展轨迹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2024年6月起,第十四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朗读: 北外田园 高 一 ( 1 )班 赵蔚嘉

图文:明镜文化

编辑:汤婧娴

初审:陈怡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