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喜欢怼人的贾跃亭,这次被别人怼了。

近期极越汽车CEO夏一平在微博吐槽,上个时代贾跃亭在美国定义了一款不错的产品,但现在他对于产品的定义已经落后,除了一些名词,没有什么创新,贾跃亭不过是“造词大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初至今,贾跃亭先是怒斥高合汽车抄袭、嘲笑高合停产,随后又嘲讽小米汽车全靠中国供应链才能造出车,只能做行业的“follower ”。最近两三个月,看到美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增收100%的关税后,贾跃亭立刻表示法拉第未来要做“中美汽车桥梁”,还要打造个人IP,依靠直播带货赚钱造车。

令贾跃亭没想到的是,他好不容易消停了一段时间,没有再喷其他车企,自己却遭遇夏一平嘲讽。

事实上,近几年国内汽车行业不乏车企高管互喷情况,而且部分事件给人一种车企之间撕破脸皮的感觉。似乎,车企高管互喷正在成为潮流,“吵架”成了高管宣传产品前的必修课。但车企高管之间的口水战,对于整个行业真的是好事吗?

大佬互喷口水,这就是顶级商战?

从争吵类型分类,车企高管互喷主要有三种原因,第一,对产品的攻击。

2023年,某合资品牌一款产品与 比亚迪秦 参数 图片 )PLUS DM-i前后脚上市,许多网友调侃该品牌不值得买,导致合资品牌中国区首席运营官怒喷比亚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是2023年,长安汽车给另一家自主品牌发了一封律师函,指责该品牌某车型抄袭长安概念车、量产车,侵犯了长安汽车知识产权。被控诉的车企则回复称,律师函内容严重失实,对己方的指责毫无依据,对公司的品牌和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其他发布会上拉踩的情况更是数不胜数,有时车企还会欲盖弥彰,隐去竞对产品的部分名称信息,但关注汽车的人都能看出车企拉踩的对象。

此类攻击过于直白和浅显,有撕破脸皮、恼羞成怒的迹象,容易拉低自身格调,因此一般被喷的对象不会主动回击,除非对方太过分,例如长安被抄袭事件、小米与智己争端等。

第二,发展和营销理念的分歧。前段时间的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上,国内众多车企高管上台发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广汽董事长曾庆洪等人均认为,国内汽车行业内卷过度,应当放弃卷价格,卷价值和体验才是自主品牌的出路。

比亚迪品牌及公关部总经理李云飞则表示,卷价格是正常情况,当初汽车原材料涨价,汽车也跟着涨价,如今汽车原材料降价,汽车自然也要跟着降价,而且卷价格也是卷价值的一部分,中端车降低到低端车的价格,难道不是让低端车具备了更高的价值和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营销方面,车企之间也存在诸多分歧,如长城汽车总裁曾在股东大会上表示理想汽车是“微博之王”。理想汽车CEO李想则回应称,可惜无法收购微博,36亿美元的市值比汽车之家便宜。(PS:当前微博市值19.59亿美元,看来是又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想还曾表示,理想是中国品牌中销售和管理费用率最低的车企,全球应该只有特斯拉能比理想更低。蔚来品牌与传播助理副总裁马麟嘲讽,理想是没有在微博投入太多钱,但三款车在抖音投入的营销费用就达到了9000万元。

理念上的分歧虽然也会引发车企高管争吵,但一般不会显得撕破脸,所以车企高管们也乐得回应,有助于增加品牌话题性和曝光度。

第三,技术层面的差异。即便是丰田、大众等巨头,也无法在新能源汽车各领域均站到行业第一梯队,更不用说自主品牌。因此,扬长避短遮掩自身不足很常见。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曾表示,自动驾驶都是扯淡、忽悠,就是皇帝的新装,实际上就是高级辅助驾驶。余承东则回怼,认为自动驾驶扯淡有两个原因,要么是对于行业不了解,要么是故意这样说,自己做的不好就打击行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沃尔沃高管在发布会上表示,新势力会的,我们三年就能学会,我们会的,新势力十年都学不会。蔚来汽车CEO李斌则表示我们会换电,它不会,如果它什么都学会了,不就成孙悟空了。

技术层面差异引发的争吵,一般不会过于激烈,反而可能刺激到车企,令车企加速追赶友商。

车企高管之间的互怼,主要发生在近几年,甚至许多不关注汽车的人,对于余承东、雷军、李斌、何小鹏、李想等车圈大佬也略有耳闻。从身居幕后掌控全局,到走上台前互喷,车圈大佬为哪般?

车圈风向转变,互怼成了流量来源

过去二十多年中,互联网最知名的两次大战应该是“3Q大战”和“小3大战”。

3Q大战是360公司与腾讯公司的冲突,但QQ强大的用户黏性360远不能及,最终腾讯获胜。小3大战则是360集团进入手机行业后,与小米公司发生的冲突。最终360造手机失败,小米取得了胜利。

如今周鸿祎摇身一变又成为了车圈顶流,并且曾出言怒怼贾跃亭,新的风暴似乎要来了。

小通认为,如今车圈大佬互怼,互联网和数码行业要承担一定责任。要知道,余承东、李斌、李想、周鸿祎等车圈大佬,可都是互联网和数码行业出身。在这两大行业,怼人不过是家常便饭,而且都不一定是有冲突才怼人,如不造车的乔布斯曾调侃低价保时捷是牙医才开的玩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码和互联网企业跨行造车,改变了汽车行业原本的营销生态,令车企不得不加入互联网营销,打造个人IP。长安汽车董事长朱华荣曾表示,长安汽车要培养自己的“余大嘴”“雷布斯”。

其次,车企高管加入互怼的另一项因素则在于博眼球。正所谓黑红也是红,当今世界各行各业流量为王,发起与其他车企的口水战,能够提高品牌和产品的曝光度、知名度。酒香也怕巷子深,如果本身没有讨论度和销量,又何必在意可能会对品牌形象造成的不良影响。

更何况只要产品拥有足够的竞争力,哪怕品牌遭受非议,也不用担心没有消费者愿意购买。即便是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比亚迪、新势力销量前二的理想、鸿蒙智行,收到的也不全是赞扬之声,但贬低的声音并未影响到他们的销量。

需要注意的是,车圈大佬的互怼,引发了各品牌粉丝之间舆论战,以致长城、比亚迪等多家车企发布悬赏令,鼓励网友踊跃举报刻意抹黑的水军。粉丝行为上升到正主,同样不是罕见情况,车圈大佬发动口水战时,当尽量避免挑动粉丝大战。

流量是一把双刃剑

对车企而言,互怼能够增加流量,也给了车企将流量转化成销量的机会。对于消费者而言,车企的争斗能够透露出更多内幕信息,例如之前某品牌非高压油箱事件,普通消费者平时很难了解到,这些信息有助于消费者理性挑选产品。

另外,车企高管之间口水战的基础是旗下的产品和技术真的有过人之处,哪怕是为了吵架,车企也需要产品功能和质量为底气。高管互怼有利于促进车企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流量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追求流量则能让车企陷入营销怪圈,只知道到处碰瓷,而忽视了产品本身质量,甚至可能出现雇佣水军互相攻击的情况。

车企不会放弃对于流量的追求,未来“吵架”可能会成为车企高管的必修课之一。如何规范化口水战,让车圈大佬互怼却始终不至于撕破脸,停留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尽量不拉踩友商的程度,则属于进阶课程。

往好的一面来看,或者车圈的唇枪舌剑也是行业繁荣的一种表现,如果能够“越辩越明”,帮助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产品本质,也未必是坏事。而我们需要抵制的是恶意抹黑、气急败坏的造谣等等,最终行业中哪些是劣币哪些是良币,小通相信道理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