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对扫兴的父母,是何种令人窒息的体验?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令人深感共鸣。主人公佳佳(化名),一位普通而渴望被理解的女子,因买彩票中了600元,满心欢喜地想要与家人分享这份喜悦。

当她打视频电话给妈妈时,妈妈虽然笑着称赞:“我女儿运气真好!”但笑声过于响亮,引来了爸爸。这位父亲却用阴沉的语调打破了原本欢乐的氛围:“有什么好高兴的,这是赌博,你看着吧,中了600元,以后不知道要输进去多少。”

隔着屏幕,佳佳都能感受到那份压抑,仿佛这600元不再是幸运的奖赏,而是通往罪恶深渊的门票。她委屈地流下了眼泪,感叹自己为何总是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一丝鼓励和赞美。

佳佳说,她的父亲有一种特殊的“技能”:总能用一句话浇灭她所有的快乐和热情。

小学二年级时,她数学考了99分,全班第一。当她兴冲冲地向父亲展示成绩并期待奖励时,父亲却严厉地说:“考了99分有什么好奖励的,还在这跳什么,不去看看那一分儿错在哪里,小心骄傲得退步了别人下次超过你。”

上初中时,她参加了小学同学聚会,每人需出50元。聚会结束后,当她兴奋地描述聚会的点滴时,父亲却严厉地训斥她:“每人50就吃那么些东西,家里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

再后来,大学期间,她利用攒下的钱去西安旅游。然而,仅仅玩了一天,父亲就打电话让她赶紧回家:“一个人去那么远地方干嘛?女孩子又不安全,什么时候回来?家里忙得脚不沾地,你弟弟也跟着收秋,就这都人手不够。我们这几天累得要命,你赶紧回来少让家人担心你…”

从小到大,佳佳一直生活在父亲的“扫兴”之下。她的情绪总是被父亲主宰,逐渐产生了一种不配得感。仿佛她不能有太多的快乐,因为一旦她快乐起来,父亲就会不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广大网友所共鸣的那样,某些父母似乎拥有一种独特的“魔力”:

当你试图与他们分享喜悦时,那份快乐仿佛被无形的力量吞噬,瞬间烟消云散。

而当你向他们倾诉内心的烦恼与困扰时,那些原本就沉重的负担,在他们的回应下,仿佛变得愈发沉重,让你倍感压抑。

这些父母,他们的爱无疑是深沉而真实的,但同时,他们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他们常常不经意间,用最为刻薄的话语,刺痛着他们最疼爱的人。这些话语像一把双刃剑,既伤害了孩子的心灵,也让他们对自己的评价过于负面。

那些在生活中显得拧巴、不自信的孩子,往往背后都有一个扫兴的父母。这种扫兴式的教育方式,不仅“绑架”了孩子对父母天生的依赖与爱意,更在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与对未来的希望。

你是否也曾留意到,那些自信满满、活力四溢的孩子,往往背后都站着一位为他们鼓掌加油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54岁的陈雅翔为例,他因在社交平台上记录与女儿共同抚养流浪猫的温馨日常而广受网友喜爱。他不仅是一个有爱心的父亲,更是一个懂得如何鼓励和支持女儿成长的智者。

当女儿小学三年级时,面临一次成绩不如意的挑战,只考了50分,带着泪水回到家。面对这样的情况,陈雅翔并没有像许多父母那样直接责备或训斥,而是先审视了试卷的难度。

他发现那些题目竟然是奥数题,难度远超普通水平。于是,他转向女儿,温柔地说:“没关系,这些题目爸爸也不会做,我们一起努力,下次再来。”

在随后的一次家长会上,老师透露这是孩子们有史以来考得最差的一次。当问及有多少家长曾因为成绩而打骂孩子时,接近一半的家长举手。然而,陈雅翔却坚定地表示,自己从未对女儿动过手或口出恶言。

当被问及原因时,他坦诚地说:“我看了试卷,发现那些题目我自己都不会做,所以我相信我的女儿也不是故意考不好的。我认为问题不在孩子身上,而是试卷的难度设置有问题。”

这番话让班主任深感欣慰,她称赞陈雅翔是唯一一个真正关心孩子、认真审视试卷的家长。从那以后,陈雅翔的女儿在班上得到了一个特别的称号——“幸福宝宝”,因为她的幸福和自信都源自于父亲的支持与理解。

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孩子的唯一标准,陈雅翔深知这一点。

他从不将孩子的成绩与他们的价值划等号,相反,他最欣赏自己女儿的地方是她的自信心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当女儿与其他小朋友下棋输了时,她从不哭泣,而是坦然接受并勇敢提出再来一盘。这种抗打击能力让陈雅翔倍感骄傲。

还记得小学三年级时,女儿因为贪玩去水池摸鱼而错过了上课铃声,被罚写检讨书。然而,当她将检讨书递给陈雅翔时,他看到了女儿对错误的认真态度和深刻反省。他当着老师的面称赞女儿的检讨书写得逻辑清晰、反省深刻。这一举动不仅让女儿瞬间充满底气,也让老师感到意外。

更令人感动的是,从学校出来后,女儿主动向陈雅翔道歉,并承诺以后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种真诚和责任感让陈雅翔更加坚信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正确的。

陈雅翔不仅关注女儿的学习成绩,还尊重和支持她的兴趣爱好。当女儿表示喜欢漫展时,尽管自己并不了解这种文化,但他仍然抽出时间陪伴女儿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习惯,直到女儿上大学都没有断过。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她最好的朋友。

比起责备和羞辱,赞美和尊重的语言的确会让孩子更喜欢。

很多时候,父母的语言往往比任何教育方式都管用。

你说的话是什么样,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一个不扫兴、会捧场的父母,抵过所有伟大教育。

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怎样一种温暖的体验?

在网络上,一个热门话题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怎样一种体验?许多人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深深的感激与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一个女孩的故事特别令人动容。当她拿到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时,她没有犹豫,选择为妈妈购买了一瓶眼霜。妈妈收到这份礼物后,不仅没有责怪她乱花钱,反而开心地群发给亲朋好友,骄傲地炫耀自己有一个如此孝顺的女儿。

在另一个温馨的场景中,这位女孩在过年时染了一个相当夸张的发色。面对即将要去亲戚家拜年的情况,她有些担心自己的发色会引来亲戚们的议论,于是她询问妈妈是否应该将头发绑起来稍微遮挡一下。然而,妈妈却告诉她不必在意,甚至夸赞她的发色非常漂亮,说:“年轻就应该多姿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了一天的课觉得好累,跟妈妈发微信说要去酒吧当DJ。

结果妈妈当场支持,还说只要你健康开心活着,不违法,做什么都可以。

妈妈发现女儿偷偷写小说,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发到了社交平台上,帮助读者在线催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晨的阳光洒进房间,女儿兴致勃勃地起床,她宣布今天要亲自下厨制作鸡蛋羹。她熟练地拿起鸡蛋,小心翼翼地打入碗中,然后开始搅拌。完成烹饪后,她还不忘将厨房收拾得井井有条。

妈妈目睹了这一切,眼中满是赞赏,她毫不吝啬地夸赞道:“孩子,你真棒!不仅学会了做鸡蛋羹,还能自己收拾厨房,真是太能干了!”

不久之后,女儿兴奋地宣布她抢到了澳门爱豆演唱会的门票,并迫不及待地将这一好消息分享给了爸妈。爸妈看到后,纷纷发来了恭喜的表情包,他们不仅为女儿的成功感到高兴,还主动提出为女儿报销路费,让她能够更加轻松地享受这次演唱会。

出门旅游的日子里,女儿不断与爸妈分享她的美照和美食。

没有被骂浪费钱,也没有被说外面的饭不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底气,来自父母的支持。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那样:

“让一个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就是原生家庭最好的祝福。”

只有当孩子能够尊重自己的喜恶时,才能选择好去过怎样的一生。

《"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这篇小学五年级的课文,讲述了一个充满情感张力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美国著名的编剧和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他八九岁的年纪,他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当他把这首诗拿给母亲看时,母亲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她热情地夸赞道:“精彩极了!”巴德听后,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期待。

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母亲的赞扬,而是满心期待地等待着父亲的归来。他希望父亲也能看到他的作品,并给予他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当父亲下班回家后,巴德迫不及待地拿出自己的诗给父亲看。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父亲只看了一半,就毫不留情地将诗稿扔在一旁,冷淡地评价道:“糟糕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德深受打击,心如刀绞,他匆匆跑回自己的房间,关上门,任由泪水在眼眶中打转,最终忍不住放声痛哭。而在他身后,客厅中却传来了父母因那首诗而产生的争执声。

时光荏苒,多年后巴德再次翻看那首曾经让他骄傲又让他心碎的诗,他不得不承认,那首诗确实如父亲所言,相当糟糕。父亲的严厉批评虽然刺耳,但确实是出于对他成长的期望和鞭策。

然而,在巴德心中,他更感激的是母亲那始终如一的鼓励和支持。每当他满怀期待地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父亲时,得到的总是父亲的否定和挑剔。但母亲总是温柔地安慰他,鼓励他不要放弃,要继续努力。正是母亲的这种支持和鼓励,让巴德在写作的道路上坚持了下来,最终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思熟虑后,我们不难发现,巴德的故事与当今教育中的“扫兴”与“认可”的两种极端态度惊人地相似。在文末,巴德深刻反思并写道:

“无论是‘精彩极了’的赞美,还是‘糟糕透了’的批评,这两个极端的断言背后,都源于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父母深深的爱。”

若我们细想,倘若巴德的母亲也如同父亲一般,只在他的童年里留下“糟糕透了”的评价,那么今天的他又会是怎样的人呢?或许他早已在自我怀疑中放弃了追求,或许他的性格会变得懦弱而自卑,失去面对挑战的勇气。

心理学上有一个术语叫“失望性情感隔离”,它描述了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在童年时期长期遭受忽视,或依赖得不到回应时,个体会选择将内心封闭起来,以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这种机制会导致个体在长大后与父母渐行渐远,甚至产生情感上的隔阂。

因此,当许多父母抱怨“孩子和我不亲”时,或许应该回头看看,那些年,当孩子一次次敞开心扉时,我们的回应是否足够温暖和真诚?

人生路上,外部的打击和挫折已足够沉重。很多时候,正是身边人的认可和鼓励,支撑着我们继续前行。莫言曾言:

“孩子的优秀,都是父母汗水的结晶。”

世界上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优秀或差劲,他们的成长之路充满了变数和可能性。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不应吝啬于夸奖和赞美,而是要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你值得所有的美好,即使遭遇挫折,也要学会乐观面对。”

毕竟,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像一场渐行渐远的旅程。让我们多留一些爱意,多收藏一些幸福,用恰到好处的赞扬激励孩子,成为他们成长路上最忠实的观众,也是最坚实的后盾。让我们做一个“不扫兴”的父母,用爱和理解陪伴孩子走过每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