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为《品读》2024年第6期内容

一天,我正步行在回家路上,一个衣着讲究的年轻人礼貌地向我问路:“请问去巴瑟……”他表情有些痛苦地说着下一个词,很吃力的样子。我知道他想问哪里,但没打断他说话。

“……去巴瑟斯特怎么走?”努力了几秒之后,他终于问了出来。我刚要回答,他却说并不是非要知道答案,口吃的他,只是想在公开场合练习开口,希望以此增强和陌生人说话的自信。我乐了,问他:“因为今天是‘全国口吃日’吗?”小伙子问我是怎么知道的,于是我告诉他,我从小就口吃。他听后有些感慨地说,“你的口吃早就好了吧?”

我知道他此问为何,于是欲言又止。因为我口吃的程度轻,说话时可以用点招数,比如刚才应该说“国际口吃日”,由于“国际”不好发音,所以我自行改为了容易发音的“全国口吃日”。小时候我的口吃很明显,于是就找容易发音的词代替说出口,以此遮掩自己的口吃。但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口吃的程度显然比我重。为了安慰他,我说,“长大后我就完全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医学研究说,口吃的孩子中,有2/3的人长大后会不治自愈。但我知道,即便口吃好了,心理阴影也不会就此消失。比如现在多数人都注意不到我的口吃,可我自己明白,这要归功于我字斟句酌和删繁就简。说句话还要如此花费心思,就是因为我对于口吃的深深恐惧。这样的“隐性口吃”,虽然说话时没出现在一个词上的重复卡壳、拉长声音或者张口结舌,但是千方百计掩盖的本身,就是口吃的特征。

身为语言治疗师的蒂法妮·基提斯特伍德,自己小时候就有口吃的毛病。她回忆说,那时她通过压低声音、改变语气语速、使用奇奇怪怪的口音等方式来掩盖口吃——“有时别人和我说话,我要么装哭,要么闭口不答。”

虽巧妙掩盖,口吃严重也还是会影响一个人生活的。比如在做自我介绍时,我从不说“我叫伊莎贝尔”,而只是简单说“伊莎贝尔”,而这样听起来总有些冷。在工作中,我一般也会逃避面对很多陌生人的场合,这让我失去了很多机会,也无法给别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以前的多数时间里,医学家们都是研究怎样缓解患者口吃,而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治疗已从缓解口吃为中心,转向了更为关注怎样应对自卑心理。我和伴侣相识4年了,但从没跟他提起过我的口吃,这是我的一个隐私。我想,一个口吃的人,心胸再豁达,也会在介意的人面前掩盖口吃事实。这样做是为了我们自己心里舒服,而不是为了别人舒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我发现有许多出版物都提及了口吃,其中还有一些“大人物”的口吃。“久病成良医”的蒂法妮·基提斯特伍德,也是大学时在导师鼓励下选择了语言治疗专业,后来成为了语言治疗师。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帮助我重新认识了自我,并接受了口吃就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不管周围人是否知道。就像一位有口吃疾患的记者说的那样:“治疗口吃没有良药,没有手术,没有‘恢复’,但是你可以从胆怯和自怨中恢复出来,这才是我一直在追求的目标。”

所以,我的口吃并没有“不翼而飞”,只是有了更好的应对策略——接纳口吃,并在口吃的伴随下走向成熟。

原标题《接纳口吃》

作者:[加拿大]伊莎贝尔·阿米恩托

译:唐风

责编:张子晴 / 校对:秦黛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