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评论员 文清蔓

“拼团不靠谱,平台更不靠谱。”近日,北京市民刘女士来电向《法治日报》记者反映自己的拼团遭遇。前不久,她在一款拼团小程序上看到有人发起拼团购买某品牌猫粮礼盒,价格合适,便付款下了单,但直到平台自动显示“已确认收货”,她的猫粮还是没到。有消费者反映,很多人都遭遇过拼团团长卷款跑路、维权无门的情况。(据6月27日北京日报客户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络截图)

万物皆可“拼”,爱“拼”才会赢,这里的“拼”更多是一种互利互惠。有些小众商品,一个人购买并不划算,多人拼团更有性价比,比如明星周边、手工艺品、低价小商品等,于是网络上经常有人为节省开支自发拼团购物,团的人越多也就越便宜。该模式往往采取预售制,即发起人发布商品信息后,由消费者下单,凑齐一定人数(或钱数)后成团,再由团长制作或向上线卖家、厂家下单。对商家来说,可以按需生产,减少浪费;对消费者来说,可以“以数量换价格”,灵活便利、降低开支。但是,为私人定制的预售制就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尤其团长、商家、平台的诚信问题和负责态度尤为重要。

首先,信息不对称,有可能成为变相集资。个人开团售卖,团长往往是承担中间商的功能,一边要组织拼团,一边要督促交费,一边还要跟厂家下单。如果参团人数越多,变数就越多,中间沟通协调工作可能就越复杂。有的团长是个人发起拼团,有的是个人专门在平台注册网店发布拼团链接,而这些网店通常不具有经营执照等资质,可见门槛低、没保障、假货多。由于信息不对称,一旦打个信息差,消费者很容易“踩雷”,申请退款又困难重重。

其次,交付周期长。有的人购买充电宝花了两个月多到货,有的人购买娃娃要等几个月。漫长的交付周期,消耗着消费耐心,反映出有关方面这一商业模式可能并不成熟。如何高效完成整个流程链条的闭环,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

再次,平台监督缺位。虽然个别平台会贴出“免责声明”,但责任真的说免就免了吗?买卖交易都是在平台上沟通,如果平台也在其中抽成,团长跑路了责任岂能免去?本质上,平台是在把关入驻商家和开团资格上出现了漏洞,导致部分消费者退款难、维权难。无论是欺诈还是诈骗,形成有效机制合理约束拼团交易才是正道。

避免拼团团长说跑就跑,避免交易虎头蛇尾,监管的利剑不能忽视。越是新兴的消费模式,越是要求监管到位,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正规渠道更有保障,消费者也要擦亮眼睛,不要被一时“让利”放松了警惕,成为被收割的对象。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