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大清都不容:66县挪用20亿农村学生餐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审计署的专项审计发现了全国有66个县挪用了农村学生餐补经费,他们挪用去干啥了?

还债,而且还了20亿,平均一个县还债额高达3000多万。

3000多万元对于一个贫困县的农村孩子来说会是什么样的后果呢,大家可能心里会有一个概念。

不仅如此,审计还发现供应商和学校食堂勾结起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供餐。并且,还有监管权力寻租、徇私枉法,谋取个人利益等很多问题。

这些审计出来的问题让人触目惊心,挪用、克扣、贪墨,这魔手都伸到孩子身上了,实在是很过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孩子下手的事古今中外都是绝不容允的,这是重罪。

但为什么他们敢冒天下大忌而恣意妄为呢?

这可能涉及几个关键问题:

一是财政压力问题。这几年地方财政窘况越来越严重,经济发展上不去,财政收入锐减,有些地方借钱过日子,这些都导致地方面临很大的财政压力,甚至工资发放都成为了问题。

这种情况下,为了填补财政缺口就需要挪用特定用途的资金,像这种农村学生餐补资金可能只是其中之一。

第二,这其实也宣告了地方的监管机制失效。没有有效的监管机制,譬如对资金分配、使用、监督流程不足或根本没有,就会导致挪用行为有机可乘。

第三,审计结果也表明,他们不仅挪用孩子餐补等,还有权力寻租营私舞弊等现象,这也说明县域内部分官员存在腐败问题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现象,对于中央一而再地强调并严控的依法治国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应该予以严惩。但是,对于审计部门来说,即使他们发现了问题,似乎也没有足够的权力或意愿采取行动。

66个县出现了大量的挪用和腐败问题,你说咋办呢?

如果惩罚力度不够或法律后果不明显,可能并不能形成威慑,未来这样的事也不会杜绝。

先不谈他们的行为该如何被惩罚,就说这种挪用克扣孩子教育经费的事,即便在大清国也都属于重罪。

大家知道大清国很不堪,但是在教育上其实并不是一文不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譬如学田制度就属于专项教育支出,是大清完整的教育体系和教育资金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税负占比并不算低。

这些专项教育资金支持府学、州学、县学等的学生教育教师薪酬,以此来确保教育的正常化。

学田制度的运用大致是这样的:

政府划拨给学校用作教育经费的土地,然后出租耕种收取地租,并有专属机构管理确保土地得到合理利用,严禁被侵占或挪用。

学田的收入用以学校的日常运营,支付教师的工资和生活补贴,吸引和留住有才华的学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部分收入会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并建立应急储备基金,以应对学校可能遇到的突发情况。

为了保证学田收入的合理使用,清政府专设的学校监管机构,会定期对学田的经营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审计,防止贪污和浪费。

一旦通过审计发现有侵占、挪用学田或其收入,或有不正当的管理行为,他们的惩戒措施非常严厉。

涉事官员不仅会被罚款、降级、撤职或罢免,也会被杖责、判刑流放甚至死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对挪用或非法占有财产予以追缴,恢复学田及其收入的原有状态,甚至会没收涉事官员的所有财产充实学田教育经费。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如果因学田问题受到处罚,那么无论对官员个人还是家族来说,着实属于奇耻大辱,所以相比较而言,从宋到清,几百年的学田制好像并没有出现大的丑闻。

当然,大清的法律制度和今天有很大不同,不过他们的惩戒措施可能更加严厉,可能在执行上会存在随意性和人治色彩。

但是,保护学田不受侵犯,无论是大宋还是大清,数百年间他们这事做得确实不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学田制度的教育资金并不只有学田收入,其主要来源还有国库拨款、地方税收、社会捐赠等。

后来由于国力衰微内外交困,其教育资金和教育质量都受到了影响。到了洋务运动时期,大清开始引入西方教育理念创办新式学堂,但仍无法阻止其衰落和消亡。

这是它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