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一辈的人说,票证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浓缩了我国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轨迹,留下了几代人酸甜苦辣交集混杂的生活记忆。

那个时候,票证就是一个家庭的“通行证”,没有票证你会寸步难行。买粮要粮证、买煤要煤证、买菜要菜证,吃饭要粮票,吃油要油票,穿衣买布要布票,割肉要肉票......,这是人人都需要的,是日常生活所离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3年11月,政务院颁布《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简称统购统销)后,青岛市人民政府开始全面实行对粮食、油料的统购统销,关闭粮食自由市场,由国家加工或代销,并决定由市工商局负责抓这项工作,实行粮食计划供应。

1953年11月4日,青岛市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居民凭证购粮。

1954年6月17日,青岛市开始实行食油凭票计划供应。

1954年9月15日,青岛市开始实行棉布凭票计划供应。

计划经济的时代,衣食住行居家过日子都少不了各种各样的票证,老青岛们也肯定忘不了当年的那些品目繁多的老票证。对于今天的年轻一代来说,他们可能对此没有什么概念,更不会懂得那段岁月里的艰辛无奈。凭票购买的计划供应时代尽管已经消失很多年了,但现在每每回想起來,仍会令无数经历过的人们记忆犹新、思绪万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国家开始对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实行计划供应,许多生活必需品按户口人头限量供应。根据户口簿登记的常住人口数发给居民各式各样用途不同的票证,居民凭这些票证才能购买到一定数量的生活用品,保障家庭的基本生活所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上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标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结束。1993年4月1日起,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精神,取消了粮票和油票,实行粮油商品敞开供应。从此,伴随我国城镇居民近四十年的票证岁月就此谢幕,五花八门的“票证年代”退出历史舞台,宣告终结。

那一年,我还是第二百货商店食品部的一名售货员,也算是亲眼见证了取消粮票的历史时刻。

对于经历过这段时期的人们来说,那些各式各样的票证,也深深地留在了曾经历经这个时期的几代人的记忆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粮食供应证

粮油计划供应,采取划片、定点、凭证供应办法。1954年3月,开始实行食油定量制度。居民粮食供应证由粮食局核发,居民用粮向国家指定粮店购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计划经济年代最息息相关的就是粮食了,记忆里,粮店内一排大大的木制的盛面粉的容器,一个铝制的大漏斗,验完了粮证、交上粮票和现金后,把面袋子套在漏斗下方,粮店的师傅就会把称好的面粉顺着漏斗倒在了袋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开始对市镇人口实行定量、凭票供应粮食。相应地,粮食定量供应标准也很快制定出来。当时,城市人口按特重体力劳动到轻体力劳动、职员及脑力劳动者、学生、居民及各个年龄段的儿童分类,都有各自不同的定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食用油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粮油供应副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粮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细粮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粮票仅限于本市购买粮食及粮食制成品。山东省粮票限于全省内流通。出了青岛在省内出差、吃饭或购买糕点等要用山东省粮票。而到省外差旅、就餐就要用全国通用粮票了。如果去外地没有当地的地方粮票,就必须要有全国粮票,否则就真没饭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5年山东省食油票

1955年11月正式在全国使用粮票,同时印发油票,1957年7月开始印发肉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青岛市煤炭烧柴购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青岛市居民煤柴购买证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岁月里,居民生活用煤和柴火都是定量供应,凭户口本领取购煤证。因为煤证是按人口定量发放,每年的最后一个季度要携旧煤证、户口本等办理下年度的购煤证,买煤时要拿着煤证到指定的煤店排队买煤。大部分市民会把一年中其他月份攒下的煤,在冬季里一下子买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哎的青岛市居民购煤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生活用煤临时供应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岛市居民引火煤供应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十年代初的青岛市煤证

煤证的供应是每个月都有定量的,一户一个月100公斤,但除了够使用的之外,人们还是习惯在冬季开始供应煤的时候,大量的买回去,这时候的煤店就跟赶大集似的,每家最少两人来拉煤,有些更是全家出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煤拉回家,要在院子或家门前的胡同里先用箩把煤块和煤面箩出来,小煤块和煤面留着烧炉子,剩下的就烧大锅底了。有时候父亲会弄回一些黄泥,加上煤面和成“煤饼子”,晾干成型后储存起来备用,据说掺上黄泥会好烧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十年代青岛市液化气用户证

改革开放后,烧火做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拉风掀到鼓风机,又升级到煤气罐,烧大锅向开小灶迈进跨越。随着液化气罐的普及,煤证也逐渐取消。

当年居民使用液化气罐也是需要办证的,煤气罐产权属于煤气公司,灌汽必须持液化气用户证并与煤气罐上的号相符。上世纪九十年代,液化气市场全面放开,液化气经营门槛低、经营业户多,煤气罐的产权逐渐由经营企业所有转为使用用户所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青岛市购物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青岛购物证,其中可见购买肥皂也需要凭证审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青岛市商品购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副食品、买日用品需要购物证、商品购买证,若是丢了购物证,一是买不到所需的东西了,如果到有关部门申请补发,有可能几个月都办不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青岛市副食品购买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青岛市副食品购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青岛市副食品购买票

1957年7月,开始印发肉票。买肉也需要凭票了。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的肉食供应,由市商业局印制肉食票,按户口人头发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8年春节开始,国家对猪肉、牛肉、羊肉、鲜蛋、白糖、红糖、糕点、粉丝等八种副食品实行凭票定量供应,紧缺商品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的青岛市肉食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的青岛市鲜鱼供应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的青岛市海带供应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的青岛市茶叶供应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的青岛市酒类供应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9年的青岛市饮食业用肉专用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青岛市回族、维吾尔族牛羊肉购买票

为了照顾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发放肉食票的同时,还向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居民发放清真牛羊肉购买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的青岛市购货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0年的青岛市购货券

为了保证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人民政府对人民生活必需日用工业品和某些紧缺商品,实行凭证定量供应的办法。

购货券又名购物券(证)、专用购物券等。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工业日用品物资的贫乏,购买工业日用品时必须附加的一种限购定量凭证。

日用工业品类涵盖颇多,主要包括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暖瓶、搪瓷洗脸盆或茶缸、铝锅、饭盒及尼龙袜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0年的青岛市棉絮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的山东省布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票是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本身不含价值,也不许买卖流通,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布票随之取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胶县商业局糕点购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十年代青岛婴儿饼干供应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十年代青岛婴儿奶粉供应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青岛婴儿食糖供应票

糕点票券是居民购买糕点类食品的凭证,在当时主要是用来凭票购买如月饼、饼干等。包括红糖、白糖等当时的“奢侈品”,城镇居民中只有老人、适龄妇女和孩子才能享受到这些“营养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方区大白菜优惠供应票

北方过冬天普遍购买“冬贮大白菜”,凭“供应票”,或“副食本”购买。一冬天几个月做菜几乎就全靠它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个年代还没有蔬菜大棚,一年里只有冬天出白菜,菜店里能买的菜也是极少,每年冬天唱主角的除了白菜差不多就是萝卜了。因此过去在冬天存储大白菜,对每家每户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那一棵棵普通的大白菜,也是这座城市的人们一整个冬天的念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大白菜也要凭票供应,时常会记起每当开始卖白菜的时候,全家出动,拉着钢铃车或拖着地排车或推着自行车,到菜店成筐成麻袋地买白菜的壮观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的青岛市豆腐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的青岛市卷烟购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六十年代的青岛市茶叶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的青岛市统用理发票

那时候,几乎所有重要的商品都要凭票购买,没有票证意味着无法生活。票证种类纷繁,且不说“三大件”这样一些供不应求、一票难求的紧俏商品。甚至连火柴、香烟、肥皂、豆腐、粉条、毛线、牙膏、电池等等,都有相应的供应票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日子虽然艰难,但几乎家家户户都一样,也就释然了。倒是真难为了那时候的家庭主妇了,为掌管这些繁杂的票证而大伤脑筋,如不小心丢了,那可是极大的麻烦,尤其是粮票等,想想都可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8年,崂山供销社的“肥皂、火柴”票

如果再高档一些的就更不用说了,自行车、手表、缝纫机“老三大件”要票,置办家具等要票。到了八十年代,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大件”还要票,可以说,居家过日子,处处离不开各种票证。不过到了后来,一些票证也慢慢变了味道,可以换钱、可以送礼、可以贪污受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的青岛家具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供应有了根本性好转。到1985年前后,许多种类的商品基本上已敞开或限量供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依旧有不少商品还需要凭票证供应,如粮食、点心、油等,以及电视机、自行车、洗衣机等大宗商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七十年代的青岛市手表购买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的青岛自行车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的青岛缝纫机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十年代的青岛电视机票

票证年代,是特殊时期的历史产物及无奈之举。五花八门的票证,成为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见证。如今,各种票证早已退出市场,那些曾经饱含无数人希望与心酸的记忆,年轻一代已很少有人了解甚至理解其中的辛酸与意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家的粮证一直保存着

那段票证历史贯穿影响了岛城几代人的生活,定格于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也将留存在经历过的每个人的记忆之中。我们不应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老一辈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一代精神,更应珍惜眼下的幸福美好生活。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