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占山为王,正规军投奔他;别人投政府军,他投红军,后成为少将。这是一段关于郭宝珊传奇人生的描述。一个出身贫寒的少年,在动荡年代选择了一条不太平凡的道路。他先是成为了一名"绿林好汉",靠着正义风范和英勇善战,赢得了民心和部下的拥戴。而当历史的大潮来临时,他又勇敢地做出了人生的重大抉择,最终成为了一名共和国将领。那么,这位曾经的"山大王"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又是凭借什么力量,能够赢得如此广泛的拥护?让我们一探究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穷苦少年放荡不羁爱自由

咣当一声,六岁的郭宝珊扑通一声掉进了淌着浑水的沟渠里。穷酸的父母正为温饱发愁,哪有空理会这个淘气包。河北邯郸大名县郭家村,一家老小靠着卖些小商品勉强度日。1915年这一年,家里更是穷困潦倒,简直是个岁年不太平。

艰难环境下的郭宝珊性格乖戾少言,自小就无忌惮性子,喜欢到处乱跑,偶尔顽皮捣蛋。家中穷困潦倒,他小小年纪就明白了这一点,日后对他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影响。

1921年,郭家遭遇了滔天的灾难。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旱灾肆虐了整个华北平原,粮食减产,加之时局动荡混乱,谋生无门。郭家和其他灾民一样,只能含泪离乡背井,逃荒到外地求生存。

逃荒路上,饥寒交迫,家人相继离世,只剩下他和曾祖父两人艰难跋涉。1921年腊月,他们来到了陕西省眉县黄龙山脚下。曾祖父年纪老迈,身体每况愈下,很快撒手西去。八九岁的郭宝珊孤身一人,成了彻底的孤儿。

顽皮的孩子已经完全长大了,他开始为生存而奔波。有时在农村替人做做长工,有时去城里给人打打零工,靠着这些微薄收入勉强维持着生活。懂事而乖僻的郭宝珊,从小就养成了独来独往、固执任性的个性,却也因祸不单行而懂得了做人处事的道理。

到了十六七岁,郭宝珊已是当地有名的"穷汉",朋友都叫他"穷珍珠",泛指他虽然出身贫寒,但胸怀远大理想,潇洒不羁、热爱自由。这一性情,注定了他今后的不平凡命运。

匪帅英名赫赫有正义

1931年,22岁的郭宝珊已在黄龙山一带小有名气。那年他在山上扎营,自立为王,招安穷人落难人以及一些散兵游勇,渐渐发展起一支不小的绿林队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快,郭宝珊因为行事光明磊落、仗义疏财而闻名遐迩。四面八方的赶场小贩、山野村民,只要听说是郭宝珊的人,就放下戒心来往。那些遭地主恶霸欺凌的穷苦人,也不惧一往投奔郭宝珊麾下。

郭宝珊不仅仗义疏财,更是有着一股过人的正义英雄气概。他号召部下决不许伤害百姓,只准"拉票子"是恶霸地主和大财主;严令手下不得蹂躏妇女,不结交青红帮;向穷苦人购买东西,也必须按市价付钱。违纪者处以极刑,丝毫不手软。

凭着这些铁的纪律,郭宝珊麾下的人马很快就炙手可热。没过多久,他的队伍已发展到1000多人,步枪手榴弹齐全,还拥有不少重武器。阵容强大,加之郭宝珊英勇善战,名声远播,就连正规军人也对他另眼相看。

1933年,驻守西安的国民党陆军第22军第四连,竟然集体起义兵变,全副武装拥护郭宝珊为其统帅!眼见正规军都对郭宝珊如此钦佩,可见其人品魅力有多高。

事实上,郭宝珊不仅有过人的武勇,而且生性正直诚实、信守诺言。不少当地的贫苦壮丁、被人欺压的寡妇孤儿,都是看中了他这份正直的气节,甘愿为他效命。

1932年春天,红军第二十五军入陕,在安康一带与国军火拼。红军司令刘志丹得知郭宝珊的大名,特意派人通知郭宝珊:"咱们是来同国民党军作战的,决非来剿匪,以免引起误会。"郭宝珊闻讯后,当即撤出了红军所经的通道,双方无一枪战。不久,红军战败突围,刘志丹又派人请郭宝珊救助受伤的红军战士。郭宝珊毫不犹豫,将红军伤员接到自己地盘,悉心照料。

对于红军这种"来去从从容"的曲折经历,郭宝珊没有丝毫偏见。相反,他对红军的崇高理想和英雄气概十分敬佩。在他心中,红军便是正义的化身,是真正的"绿林好汉"。正是红军的言传身教,进一步坚定了郭宝珊的正义信念。

命运的转折引领革命之路

1934年的炎夏正酷热难耐,而黄龙山上的形势却暗潮汹涌。国民党军方调集重兵,蓄意要彻底剿灭郭宝珊的绿林武装。郭宝珊眼见己方寡不敌众,只得率部离开黄龙山,转移阵地以求自保。

一路西进,郭宝珊的部队来到了甘肃合水县。此时,他同是山上英雄好汉的贾德功、梁占奎二人,暗中策动要率众投靠甘肃方面的国民党正规军。郭宝珊却心存疑虑,因为他早已对国民党当权者的腐朽无能彻底失望,暗自期盼能有一个投靠革命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此时,红二十五军副军长马锡武和刘志丹的特派员黄罗斌及时赶到,向郭宝珊伸出了援手。经过一番深入交流,郭宝珊对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理想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而下定决心投奔红军。

1934年10月20日,郭宝珊带领手下亲随数百人,在合水与贾德功等人分道扬镳,拥护并加入了红二十五军。就这样,曾经的"黄龙山王"重新谱写了自己的人生篇章。

接下来的日子,郭宝珊一边参加红军的游击战争,熟悉军事作战;一边在黄罗斌等人的教导下,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从前他就曾受到过红军崇高理想的感染,但要由头领读书人,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黄罗斌等人手把手教授郭宝珊认字写字,引导他阅读马克思列宁著作,了解无产阶级革命的重大意义。渐渐地,郭宝珊不仅开阔了视野,对革命理论有了更深的认识,而且丢掉了思想上的顽固保守,摆脱了陈旧坏习气。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在实践中树立了新的人生观、世界观。

除了理论学习,郭宝珊还刻苦钻研兵法,勤学苦练各种武艺。红军的师傅们教他认识地形,制订战略战术;教他使用新式武器,组织战斗序列;教他如何对敌斗智斗勇,打游击队的决战……就这样,从一个毛头小伙,很快成长为一名政治觉悟高,军事素质过硬的红军指战员。

1935年3月,中共中央军委任命郭宝珊为红二十六军师级干部,驻防延安一带,时年24岁的他就这样正式加入了革命的行列。从此,这位来自黄龙山的英雄好汉彻底抛弃了昔日骁勇善战却盲目放荡的生活方式,用赤诚的心投身到为人民谋利益的伟大事业中去。

严格自我要求勤学苦练

加入红军后,郭宝珊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地位有了很大提升,但他从未因此骄傲自满,而是以一个普通战士的谦逊心态,严格要求自己。

首先是在思想上努力改造,彻底摆脱昔日骄横放纵的坏习气。过去在黄龙山上,郭宝珊虽然仗义疏财有正义感,却也难免会透着一股烟馆倔强气。而在革命队伍里,这样的习气和作风显然是不被允许的。

为此,郭宝珊刻意要求自己保持谦逊谨慎,决不逞一时英雄主义。上级交付任务,他雷厉风行、毫不含糊;遇到挫折,也决不动摇士气。甚至在生活上的点点滴滴,他都尽量以普通战士的身份自处,与红军战士同吃同住同劳动,从不占什么特殊照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郭宝珊还努力改造自己的文化修养。虽然从小就有一股英雄气概,却是一点书都没读过。为了跟上红军的思想步伐,他主动向战友们请教认字识字的知识,夜以继日地苦读马列著作,补足知识的短板。

在战斗力方面,郭宝珊同样拼尽全力。武艺固然过人,但未受系统训练,难免会存在实战中的漏洞。为此,他虚心请教红军教员,从头学习枪支使用、地形识别、战术指挥等专业技能,并亲自带头在野外和训练场上挥洒汗水。一些年轻战士常常感叹,这位年龄不小的"老前辈"训练时,竟然比谁都拼命刻苦。

除了军事技能,郭宝珊还格外重视政治学习。在延安根据地,他结识了不少出身高贵的知识分子,向他们虚心请教革命道理,丰富自己的理论功底。为此,他不仅耗费大量心血钻研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而且主动报名参加各类政治学习班,掌握革命思想的精髓。

有人评价说,郭宝珊当年是"拳不离手,曾为王"的绿林好汉,入伍红军后却"日读五车,是为人师"了。从粗犷的乡民英雄,蜕变为高尚的革命战士,确实看出他在严格自我改造方面是何等努力。

卓越战绩升任少将军衔

自从加入革命军队,郭宝珊就时刻以一个革命战士的标准要求自己,在思想和行动上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很快,他的优秀表现就受到上级重视。

1937年7月,郭宝珊被授予团职指挥权,率红四十军三十一师二旅在延安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激烈地打击国民党军队的"扫荡"行动。凭借过人的指挥本领,他的部队多次在人员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巧妙运用游击战术击溃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仅陕北一线,就打了上百次胜仗。

第二年,郭宝珊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在延川、榆林等地大显身手。他命令全旅分兵多路反扑,采取诱敌深入的伎俩,设地雷陷阱伏击敌人。国民党军队不断深入,愈陷愈深,最终被郭宝珊部狡黠地包夹了数十里,给予重创。之后几个月,他都在陕北各地活动反击,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造成沉重损失。

1939年,为进一步遏制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扩张,郭宝珊奉命领兵西征,配合红四方面军对青海积石峡等地的国民党部队实施强有力的打击。虽然行军艰苦,官兵疲惫不堪,但他临危不乱,指挥有方,不但大获全胜,还扩大了革命根据地的范围。

这一系列战绩为郭宝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上级对他不仅是英勇善战,更是政治过硬、纪律严明的优秀指挥员给予了充分肯定。同年年底,中共中央军委任命年仅28岁的他为红四方面军第一军分区武装部部长,正式晋升为团级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春节后,陕甘边区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攻。为巩固革命阵地,郭宝珊受命率领陕北民众抗日游击纵队坚持游击战争,严防来犯。5月间,他指挥手下将国民党军队一面狼牙棋反复击溃。根据这一卓越功绩,同年7月,郭宝珊又被授予军职正团长军衔。

1946年,随着內战全面爆发,郭宝珊更是立下赫赫战功。他率队多次沿黄河以北扫荡,夺取数十座县城,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与此同时,他营救被俘同志、保护群众生命财产的事迹也广为流传,进一步树立了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

1949年2月,内战将近结束之时,郭宝珊被授予少将军衔,分任华北军区第二纵队副首长和第六纵队军长等重要职务,成为彻底的军政主将。有人说,即便是在后来的战争年代,少有郭宝珊这样出身贫苦、自幼饱受磨难却能取得如此卓越功勋的例子。这位来自黄龙山的英雄,最终成就了一个光辉灿烂的革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