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给“好课堂”画像。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孙俊勇 山东省潍坊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荣达 广东深圳福田区红岭教育集团深康学校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人们众说纷纭,总不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如果我们换一种思路,从观察学生入手评价课堂的优劣,或许能够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

在笔者看来,如果给“好课堂”画像,那么学生能表现出“想学、学会、会学”的样子,将是好课堂的重要因子。

关于想学

教师不仅要用自己的火把照亮别人,还应该是一名“点火者”。

所谓“点燃”学生,就是让学生从“要我学”到“我想学”,即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学生“想学”的关键不是为了得到奖励,抑或为了避免惩戒,而应真正感觉到“学习是一件快乐而有意义的事情”。为此,课堂应该做到——

· 学习内容——体现生活的意义

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很多学生不想学的主要原因是感觉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用他们的话说“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呢?它们有什么用呢”,所以,要让学生“想学”,教师就要多用心思,将学习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内容从生活中来、又应用到生活中去,赋予学习内容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样就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想学”的愿望。

· 学习体验——追求理解的求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要让学生“想学”,除了可以设计并组织富有趣味的学习活动,可以借助表扬和奖励这样的外在激励手段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并实施探究性学习活动,帮助学生产生指向深度理解的学习体验,让学生有机会展示交流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名探索者、发现者,不断发现学习本身的意义。

· 学习氛围——感受文化的魅力

如果学习只局限于“是什么”和“怎么做”两类知识,那么学习将缺少吸引力,学生一定不想学。

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为开放的学习时空,营造更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的学习能够持续围绕下列问题展开: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知识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知识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变化?知识的核心观点有哪些?等等。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将成为一种文化活动,他们将感受到学习文化的魅力。

关于学会

何谓学会?简单地说,就是大多数学生要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然而,如何定位学习目标?如何促进大多数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如何知道学生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这是实现“学会”必须解决的三个关键问题。为此,课堂应该做到——

· 目标定位

——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

古语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要让学生“学会”,教师就要依据课程标准并基于学情和教材,科学定位学习目标。

目标确定要注意两点:一是要脚踏实地,即立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必须打牢根基;二是要仰望星空,即超越“双基”目标基础上的重要观念、思想、原理等。显然,后者是目标的高阶定位,决定着学生学习的高度。

· 目标达成

——要规划设计,更要开放生成

对于学生来说,“最近发展区”并非一片坦途任由他们轻松走过。相反,这个“区域”像沟壑、像河流,虽然能够看到对面的理想彼岸(学习目标),但如果没有一座沟通“起点”与“终点”的桥梁,“终点”还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教师的职责就是规划设计好这座“桥梁”。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这座“桥梁”设计得再完美,它也不会配备“传送带”——可以把学生自动从“起点”送到对岸的“终点”,因为这座“桥梁”必须由学生亲自去走。

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渡桥”的过程中,不能对学生生拉硬拽,而要放开手脚,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大胆尝试的机会。他们有时步履坚定、快步向前,有时却犹豫彷徨、举步不前。

教师要做的就是耐心陪伴并在关键处帮一把,让学生能够鼓足勇气,继续向着目标前进。

其实,学习就是这样一个动态、不断重构的过程。

· 目标评价

——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其实,很多学生“学不好”,并非因为他们不努力抑或能力不够,而是因为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是否学好了不够了解——不清楚自己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显然是滞后的。

所以,要让学生实现“学会”,就要做好目标评价,并且不仅要关注结果性评价,还要关注过程性评价,即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评价及时反馈:有哪些学生已经成功到达了彼岸(学习目标)?还有哪些学生正在路上?每个学生距离彼岸还有多远?

让每一个学生都心知肚明,用评价促进学生自我改进,实现人人“学会”——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关于会学

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中,学会求知(即学会学习)是其核心。我们把“学会学习”简称“会学”。因此,学生“会学”应该成为“好课”的重要标准。那么,有哪些表现可以证明学生“会学”呢?课堂如何才能促进学生“会学”呢?为此,课堂应该做到——

· 有疑问——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疑问就没有学习的动力,就缺少学习的方向。所以,“会学”的人必然是有旺盛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是那些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人。如果课堂中的学生具有这样的特质,就说明这些学生具备了“会学”的基础。

要让学生“有疑问”,就要为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鼓励并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问题梳理和提炼,最后产生课堂基本问题,即指向学习高阶目标、成为教学组织中心的问题。

· 明责任——学习是自己的事

“会学”的人一定是主动学习的人,他不会消磨时光。因为他知道,学习是自己的事,是自己必须承担的责任。

“会学”的人是意志坚定的人不会轻言放弃。因为他懂得,阳光总在风雨后,学习任务再难也要去克服,他必须勇往直前,跨越面前的这些“沟壑”“大山”,前方就是理想彼岸。

要让学生“明责任”,就要让他们从心底里认识并接受学习目标,以及与这些目标紧密相关的学习任务、学习路径,真正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

· 善反省——做明白的学习者

善于反省自己的人能时刻知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知道自己所行的方向是否正确,距离目标还有多远,自己下一步应该怎样做,这是一个人元认知能力的体现。

这种元认知能力对于“会学”非常重要,它让学生成为一名明白的学习者。

要让学生“善反省”,就要给他们一面“镜子”,即学习的评价标准。该评价标准必须基于学习目标来制定,学生可以据此评价自己的学习。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帮助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做到及时反馈和改进,促进学习向着目标不断靠近。

笔者从“想学、学会、会学”三个角度给“好课堂”画了像。这一画像既可以用来评价课堂,也可以用来提升课堂,希望能够对一线教师改进教学有所帮助。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中国教师报》

本期还有哪些精彩内容?

▼见下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