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尤贵多读书,读书多则下笔自雅”。(清·李瑞清《玉梅花盦·书断》)。毋庸置疑,碑帖亦属于书的范畴。诸如传世的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赤壁赋》等法帖,它们不仅是书法艺术的不朽杰作,更是千古流传的绝佳文章。

学书之时,临帖固然关键,但读帖对于提升我们的艺术分析、鉴赏能力以及个人修养,亦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清蒋骥在《续书法论·临古》中亦言:“即此可以涵养性情,感发志气。若绝不念此,而徒求形式,则不足与论书。”诚然,学书者“读帖”,绝非仅仅领略其文采,更为重要的是从书法的独特视角去洞察其章法、笔法以及情趣意境。

既然读帖如此重要,那么究竟应当如何读帖呢?以下是一些读帖的方法。

苏轼《赤壁赋》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轼《赤壁赋》局部

一、欣赏式

“帖教人看,不教人摹。”(清·梁同书《频罗庵论书·书张芑堂论书》)广义来讲,此处的“看”,显然是教导学书者对优秀碑帖务必进行欣赏、揣摩与感受,从而实现心领神会。这种读帖方法侧重于对字帖整体美感的直观感受。在欣赏式读帖中,我们不急于深入分析笔画和结构,而是先让自己沉浸在字帖所营造的艺术氛围中。

“就欣赏者来说,则是以象观意,从象味意。不是具象,却有生命,看是抽象,却有意味。形象若具象化,意味就丧失。意味只在抽象中。”(当代·陈方既《书法创作意象》)如果我们养成经常读帖的习惯,久而久之便会领悟原范本的气息、格调、韵味、章法、情趣、意境等。

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的《兰亭序》局部

例如,当我们欣赏王羲之的《兰亭序》时,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感受其流畅的气韵,疏密有致的布局,仿佛置身于那个曲水流觞的场景之中,引领我们走进那场文人雅士云集的兰亭聚会,感受当时的惬意与洒脱;再如品味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从那凝重而悲愤的笔触之中,我们能够深切体悟到颜真卿失去亲人的痛楚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思。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

二、分析式

这是一种较为理性和深入的读帖方式。对于学书者来说,分析式读帖具有直接且明确的指导作用。它要求学书者要对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洞察其粗细、长短、轻重的变化,还要深入探究字形的结构特征,诸如重心的位置、部件的比例与组合关系等。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把握原帖的风貌神采。正如宋黄庭坚在《论书》中所讲:“细看令人神,乃到妙处。”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当分析和了解作者创作该帖时的背景与心情等因素。

以欧阳询的楷书为例,其字体结构严谨,每一个笔画的位置和长度都经过精心安排。分析“宫”字,我们会发现上半部分的宝盖头要覆盖得当,宽度适中,下面两个“口”字的大小和位置也有严格的规范。这与他所处的时代环境以及个人性格特点紧密相连。

同样是楷书,颜真卿的楷书相较于欧阳询的,显得更为雄浑壮阔。

欧阳询《皇甫君碑》清末拓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询《皇甫君碑》清末拓本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不同书法家的风格特色,进而丰富自身的书法表现力,广泛汲取,博采众长,选取符合自身喜好的优点部分,从而实现化古为我。

三、记忆式

读帖的目的在于让学书者能够更出色地临帖和脱帖,这需要我们反复多次地揣摩字帖的字形、笔画、章法、意韵,深深地印在脑海中,能够熟练地掌握与运用,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强化记忆。“古人学书,不尽临模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宋·黄庭坚《论书》)我认为之所以能下笔时随人意,便说明了他对张挂于壁间的书作朝夕谛观,通过细看已对其章法、结字、意韵等特征达到心手相应的程度。

赵孟頫临王羲之书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赵孟頫临王羲之书册

比如赵孟頫临习王羲之的字帖,正是通过长期的记忆和揣摩,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融入自身的创作之中。而我们看颜真卿的《多宝塔碑》,须记住其中一些典型字的形态和特点,当我们进行书写时,能够凭借记忆再现字帖中的风貌。只要我们能够坚持不懈,长期秉持记忆式的读帖方式,在持续积累的基础上,必定能够将所学铭记于心,并运用于手。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颜真卿的《多宝塔碑》

需要强调的是,这三种读帖方法各有侧重,在实际的读帖过程中,应当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使用能够帮助我们更有效地从字帖中汲取营养,并与临帖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方能取得理想的效果。